李晓琴
我在农村小学从教三十年,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可以助人成功,而坏习惯则可能毁掉人生,正所谓,习惯决定成败。因此,我深切感到对农村小学生加强良好习惯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那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行为对儿童品德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做的常常要比他们对儿童说的起着更大的影响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小学生爱模仿,他们接触得最多的人之一就是老师,老师是学生模仿最多的对象,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规范,教师首先要做好。比如,农村小学生家庭以务农为主,家庭中成年人大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料理家务,收拾整理房间。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此以往,也养成了不讲卫生的陋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勤剪指甲、衣衫不整、蓬头垢面。针对这些情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我的做法是:每天衣着整洁,还要上淡妆,把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见到老师就感觉耳目一新。有一次中午我换了一套衣服,当走进教室时,突然教室里爆发出一句:“哇塞,老师您好漂亮!”我无声地回之一笑,几天后我发现班的学生面貌变了,他们上课前用抹布把讲桌擦干净,教本、作业本摆放井然有序,脏东西不乱丢,教室里、校园里发现垃圾随手捡起……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渐渐地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家校合作,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难以养成。比如,有一次,我从县城回学校,火车上对面正好坐着一对母子,一路上他们嗑着瓜子、吃着水果,却将瓜壳果皮扔在了地上,列车员过来训了他们一顿,那位母亲转过来骂自己的儿子,老师是怎么教你的?说得理直气壮,我听后感慨万千。老师在学校里不但反复讲,而且身体力行。可是这位母亲没有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反而使孩子受到了负面影响。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什么责任都没了,而忘记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忘记了自己对孩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认为只有多方配合,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以严为主
我认为,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才能形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是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循序渐进。例如,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接着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预习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教师要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四、方法灵活,引导得当
小学生年龄小,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曲直,不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容易造成思想和行为的迷误和偏移。而学校教育就好比指引学生思想的指南针,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入正确的轨道。我在训练中力避单一的说教,而是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班会、出黑板报、橱窗、 少先大队活动、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等多种渠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以及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行为目标。例如,我看到有的学生随手扔垃圾,不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便采用以下方式對学生进行教育。我在思想品德课上让学生观看了几个短剧,剧中叙述了扔下的垃圾被车拉去倒入河里,河水被污染后,河里的小鱼有的死了漂在河面上、有的在水中挣扎着。随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小鱼为什么死了?怎样才能让小鱼快乐地生活?学生各抒己见、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教学,原本很抽象的道理便变得十分浅显易懂,学生也由此明白了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这一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这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紧密配合,也就是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瓜州县三道沟镇山水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