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分析

2017-06-22 20:14佟怡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学风建设高校

佟怡

摘 要:通过心理学的观察视角对当今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借鉴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思路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改革意见,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自我效能;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校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探讨高校学风,对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学风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使学风建设更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和可控制性,是学风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

班杜拉(1986)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逐步形成。他認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判断能力、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认为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张春兴(1991)认为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周国韬、戚立夫(1993)认为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杨心德(1993)认为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董奇(1996)等认为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综上所述“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涉及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实属于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一种表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他们比以往任何时段都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这时也是发展和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时期。

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积累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作出的,它依据的是学生多次亲身经历某一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预期,而持续的失败就会降低这种预期。所以,挖掘学生的成功经验,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教育者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及各类竞赛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及时予以外部强化。

抓住教育契机,树立学习榜样

获得自我效能感,也可以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获得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并增强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而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失败的人,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教育者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获得成功的榜样,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获得成功,借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主体认同的对象、心目中的范例就是榜样,榜样是主体认为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韦纳从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将人们的成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高低、运气好坏和任务难易、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因素。如果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可控的因素,那么一般不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也不会做进一步的努力以争取成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这个内在、稳定的因素,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愿意做进一步的努力。“归因”是指个体对影响和决定自己行为和活动的原因的看法,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成就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级的情绪体验,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归因,并及时给学生以归因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注意的是,归因的维度对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如“能力”对于某些学生是不可改变因素,但对于另一些学生而言可能是会改变的。因此,学风建设工作者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任务和场合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进行积极的强化

有效培养自我效能感还可以进行积极的强化,强化包括:积极的自我强化和适当的外部强化。积极的自我强化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目标,目标的实现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丧失信心。外部强化能促进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激励人去不断奋斗,同时可以提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标准过高,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能激发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问题解决程度或进展情况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同时,学风建设者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和同伴进行正面的比较,避开消极的比较,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绪或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感染学生的情绪是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应注意平时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言语表达、衣着服饰、行动举止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元芳.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黄慧,沈强,连芬南.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1).

[3]罗亮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1(11).

[4]王洁.谢振荣.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5]潘红霞.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4).

[6]孟勇. 归因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4).

[7]胡慧. 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学风建设高校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心理之自我效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