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李元洪 孟凡刚
河南省家蚕制种量降低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李元洪 孟凡刚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主办
河南省近几年养蚕成绩较好,克蚁收茧量可达到4.5 kg,但千克制种量偏低。造成制种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后期死蛹发生较多,死蛹主要有细菌性败血蛹和僵病死蛹两种。后期死蛹通常占蚕蛹总数的10%左右,严重时甚至更多可造成蚕种生产失败。因此,制种量降低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是蚕种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调查,死蛹是从削茧、雌雄鉴别、摊蛹到发蛾这一时期陆续发生的。常见的死蛹以细菌性败血蛹为最多,其次是僵病死蛹。两种死蛹发生的原因如下:
(一)细菌性败血死蛹
败血性细菌在蚕室内存在,无直接侵染能力,只有通过蛹体伤口侵入体内,才能引起细菌性败血病。
败血病蛹的特征,初期不易察觉,仅仅是节间膜呈现黑色或红色,而后蛹体发黑,腹部柔软,尾缩较多,最后蛹体腐烂,流出臭液。原因是蛹体创伤感染了败血性细菌。主要原因是采茧时间不适时,收茧、削茧和雌雄鉴别的时间过早,操作粗放,摊蛹材料以及裸蛹保护不合理等。
(二)僵病死蛹
在熟蚕期、营茧期、削茧期、雌雄鉴别和蛹体保护期,蚕体接触僵菌孢子,在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下多发僵病蛹。主要原因是蚕室、蚕具、蚕座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僵菌孢子到处飞扬,接触蚕体、蛹体就会致病和在削茧、雌雄鉴别时,僵蛹和健蛹相互接触,僵病就会继续发展蔓延。蚕蛹发病轻者,降低制种量;发病重者,可导致制种失败。
的病原污染其他好蛹。
(二)精心操作,减少蛹体创伤
制种时多以手工操作,蛹体接触人的机会较多,因此操作时需要小心,要确保蛹体不受伤。适时采茧,在适宜温度下,60~72 h即可采茧。过早的采茧不仅发生双层茧多,而且在削茧时蛹体容易受伤。削茧时要按规程操作,做到“一拿、二削、三轻放”,在不影响蛹体发育情况下削茧时间可尽量推迟,一般以蚕蛹复眼颜色变黑,也就是盛上簇12~13 d进行。实践证明,推迟削茧和雌雄鉴别时间,此时蛹体较老,可以减少伤蛹和败血蛹的发生量,僵蛹也相应减少。
(三)保持适宜温湿度,适应蛹体生理需要
蛹期保护温度以24 ℃左右为宜,防止28 ℃以上高温,湿度以干湿差2~3 ℃为宜。需要加温调节蛹体发育时,应注意换气和补湿。
(四)防止旋蛹发生,减少蛹体受伤
蛹体受到高温干燥、强光直射和蚕匾震动的影响,容易发生旋蛹。为确保蚕体的生理平衡,在天气干燥时,可以在蛹体上喷洒少量洁净的清水,并防止强光和风的刺激,让蛹体处于一种安静的环境。
根据细菌性败血蛹和僵病死蛹发生的原因需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严格消毒防病
特别是5龄期、熟蚕期、茧期和蛹期的蚕室蚕具的消毒防病工作。5龄期每次除沙后,施用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进行地面消毒,熟蚕用3%的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蚕具提前进行日光暴晒或用熏烟消毒。种茧采下后用熏烟消毒,这样对茧层表面的僵菌孢子可以达到杀灭的目的。每天削茧工作结束后,还要认真清扫室内外的地面,并用有效氯1.5%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削茧时发现不良蛹,应及时投入药缸,集中处理,严防随地乱丢。削茧刀具也要及时消毒,避免刀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