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爱在伊山伊水间

2017-06-22 13:58段海望
今日中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广甘肃公益

文 |段海望

十年,爱在伊山伊水间

文 |段海望

伊山伊水实施扶贫项目的地区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伊山伊水就是要把水变绿、山变青作为孜孜追求的事业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份《建议》的缘起

2017年4月24日,刚刚履新不到一个月的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就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个名为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伊山伊水)的机构,出现在受邀名单中。林铎在听取了该机构理事长丁文广教授的发言后,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伊山伊水到底是一家怎样的社会组织?凭什么在众多的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专程奔赴兰州一探究竟。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在伊山伊水的会议室,笔者如约见到了丁文广教授。

丁文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加拿大西蒙·弗莱泽大学,甘肃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曾在一家国际公益机构管理公益项目多年。2008年,他将自己所得的20万元人民币科研奖金全部用作注册资金,创建了伊山伊水社会公益与智库机构。10年来,伊山伊水秉承“公平地满足脆弱社区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着力营造正能量的公益氛围,引领和促进公益事业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

从中不难看出,丁文广堪称一位在学者、公益和咨询三界的跨学科专家。他个头不高,一身休闲装,眉宇间透着几份谦和与睿智,笑起来富有亲和力。

谈及伊山伊水为何会引起诸多关注,丁文广打开话匣子说,这缘于一份《建议》。祁连山作为中国西部天然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各界广泛关注。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全面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方案》、《关于持续做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和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伊山伊水意识到,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不能袖手旁观。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政府听到来自社会智库的声音。”丁文广说。“因为我和我的同事张宇等人长期关注和研究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不仅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我们直接给时任甘肃省长的林铎写信,提交了《关于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型管理机制的建议》,提出了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执法体制和多元一体监督机制等七条建议。他看到这份《建议》后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批示给省政府相关领导和发改、环保、林业、编办、政研室等部门研究吸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一步完善了政府工作方案。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伊山伊水要把水变绿、山变青作为孜孜追求的事业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说话间,丁文广的眼神流露出坚定与执着。

丁文广教授(右一)在访谈贫困农户,精准设计扶贫项目

丁文广因具备丰富的国际发展项目管理经验、理论和策略积累,这些年在所承担的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和战略规划工作中,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做出了积极贡献。

打造有影响力的社会智库

当下,因应科学决策和开启思想市场的需要,中国社会智库异军突起。

而在中国的“智库热”兴起之前,伊山伊水就将社会智库作为机构的重点领域之一,它将社区综合发展、公共政策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专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区发展提供成功案例、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佐证,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智库组织。2015年11月,伊山伊水被全国社科联评为“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单位”。

丁文广因具备丰富的国际发展项目管理经验、理论和策略积累,这些年在所承担的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和战略规划工作中,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丁文广是国家民委项目办公室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邀请的“UNDP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专家,承担了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的监测评估工作,是世界银行聘请的“世行自然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独立评估专家及亚洲开发银行聘请的社会发展专家……他带领团队在“联村联户”扶贫行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甘肃省实施的“联村联户”扶贫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丁文广向甘肃省人大提交的研究报告《关于公众参与立法的报告》和《关于建议充分吸收妇女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报告》,得到甘肃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批示,并得到联合国妇女署的高度肯定。他的研究成果“高铁建设项目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被《中国经济周刊》深度报道,该报道先后被国内有影响力的60余家媒体转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被甘肃省《舆情信息》和《舆情参阅》上报,得到时任甘肃省长刘伟平、常务副省长刘永富的批示。工程建设单位在得到省长批示后,积极整改,投资数亿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把根扎在农村贫困地区

借助产业项目推进“社区发展”是伊山伊水又一主战场,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丁文广教授(中)荣获“2010福特汽车环保奖一等奖”

丁文广教授(中)与研究生团队

据丁文广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的NGO做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的比较少,因为社区发展项目充满了各种挑战,需要将“根”深深植入农村贫瘠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即便如此,他和团队却在这一领域坚守了10多年。

丁文广从加拿大留学归国以来一直关注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本身来自贫困乡村的他,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贫困的认识。在导师陈发虎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课题研究,出版的专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获得了“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同时,依托于50多个生态治理、扶贫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认知—减缓—适应的气候变化应对模式”。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贫困导致生态退化,生态退化造成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又加剧了贫困。”丁文广说。由此他们确立了助力“社区发展”的主线思路:扶贫、环保、灾害管理和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统筹考虑、系统推进。

首先,在扶贫工作中,伊山伊水坚持“先输血、再造血”,即为贫困地区设计具有“造血”能力的产业项目,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致力于实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伊山伊水积极争取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中央财政扶贫项目和其他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撑。

“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示范项目”是财政部和民政部在中国首次启动的针对公益机构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自2012年起,伊山伊水连续3年获得该项目的支持,累计得到130万元项目资金。他们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最需要的人群和亟待发展的项目。通过3年实施,这些项目使平凉市崆峒区3个乡镇的260户农户、1300多个贫困农民受益,农户的收入翻番,通过配套种植薪炭林、草地等生态恢复项目,使项目区1万多亩荒山恢复了生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丁文广还充分发挥其管理国际发展项目的优势,利用其网络资源,从施永青基金、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争取了1500余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资金,全部投入到崆峒区和其它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用于实施道路、村卫生所和饮水工程等项目,使4000多户贫困户、2万多人受益,为甘肃的扶贫项目注入了活力。

由于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文盲率高,对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为了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伊山伊水在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的同时,还强化了对农民的培训,将农村社区能力建设作为“社区发展”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伊山伊水项目团队通过演小品、竞赛、发小奖品等灵活多样的参与式培训,先后在甘肃的靖远县、民勤县、安定区和崆峒区、岷县等项目区对6.5万多位农民进行田间地头式的科普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科技提高生产力的技能,也使许多青年农民掌握了通过手机短信、“农信通”、微信等服务平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技能。

虎孝君总干事在“新公益”大会上演讲

“母牛滚动”扶贫新模式

伊山伊水在助力“社区发展”过程中开创了一种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极具推广价值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母牛滚动发展模式”。

在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他们借鉴了国际发展机构参与性发展理念,即由老百姓自己选择项目、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为了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他们将受益户分为2-3批,首先向最贫困的项目户优先免费提供基础母牛,待这批基础母牛产下牛犊后,无偿将其“滚动”给下一批项目户,以此类推。这样一来,一头基础母牛可以使2-3户农户受益,资金效益倍增。另外,滚动发展的整个过程都由农户监督,项目受益户的先后顺序也由农户选举产生。这种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既减少了农户之间的矛盾,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他们还专门为项目“搭配”了生态恢复计划,要求每个农户配套种植至少2亩薪炭林和2亩苜蓿,使一头基础母牛让3户贫困户受益,而且还能带来至少12亩的生态改善。并且,项目实施过程中伊山伊水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助人互助”理念的倡导,打破了近年来一些农户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而这些落后思想曾是造成这些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

“母牛滚动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2014年,丁文广受国家环保部和国务院扶贫办邀请,赴北京参加研讨会,专门讲解了这一成功经验。如今,他们的社区发展项目探索与创新还在继续。“我们又在这些地区成功地探索出可示范可推广的小额贷款扶贫模式。”丁文广说。

10年来,在推进“社区发展”的进程中,伊山伊水坚持将环保理念融入扶贫项目,专门为项目“搭配”了生态恢复计划,还将自身一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国标沼气池改进提升技术无偿提供给项目户使用,不仅提高了产气率、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能够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正常产气。这项专利技术后来还被科技部收录于《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实用技术手册》,并通过墨西哥坎昆及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他们还为项目户无偿资助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炉等清洁能源设施,以“卑微”的行动促进气候变化应对的中国行动。

众人划桨开大船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公益发展机构的管理理念和能力相对滞后。作为该地区社会公益组织“领头雁”,近年来伊山伊水通过公益平台的搭建、机制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工作,为这里区域性公益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核算,甘肃全省大约有1200万贫困人口,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公益事业在这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目前甘肃全省已有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约2.3万家,包括官办的社会组织,但真正有活力的社会组织不到200家。2013年岷县地震后,甘肃公益机构得以迅猛发展,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甘肃公益救灾联盟”的崛起。伊山伊水正是这个联盟的主要发起者、领导者之一。

“甘肃公益救灾联盟源于‘壹基金’支持属地灾害响应的实践与探索。”伊山伊水总干事虎孝君介绍。他2012年加入伊山伊水负责公益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同年发起成立“甘肃公益救灾联盟”并担任协调人。他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是大灾有人管,小灾无人问,但小灾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却可能很大,“于是我们在2012年开始了甘肃救灾公益网络联盟的搭建。”随后,他们逐渐完善了联盟的章程、备灾机制、规划、治理体系等。为了满足联盟成员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即除了救灾,还开展环保、教育等公益事业,后来又将联盟改成了“甘肃公益网络联盟”。时至今日,该联盟已有87家合作伙伴,辐射甘肃全省13个市(州)。自2012年伊山伊水搭建甘肃公益网络以来,他们一直很重视与政府的合作及公益伙伴的能力建设,从最早的大规模人员培训到针对机构的个性化辅导,做了大量工作。为了网络的优化,提出“市(州)协调机制”,力推在甘肃14个市(州)均建立自己的协调网络,构建市(州)交流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市(州)一级的联合行动。

几年来,伊山伊水还帮助众多的公益机构做战略规划;通过项目管理、项目监测评估等技术培训,推进甘肃公益救灾联盟伙伴机构的能力建设;借助公益沙龙,促进甘肃境内NGO之间的交流;还申请并执行了“甘肃公益组织陪伴成长计划项目”。根据规划,将在甘肃范围内选择性孵化20家公益草根机构,对30家起步阶段的NGO机构进行能力建设,联合已初具规模的20家专业NGO机构,通过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资源对接平台,促进甘肃NGO行业跨界交流合作,以此促进各机构所在社区的公平发展。此外,他们还在“陪伴成长计划”中设立了发展中机构小额资助项目;发起“甘肃公益项目创投大赛”,通过遴选和资助优质社会公益创新项目,打破以往项目支持的局限性。“2016年伊山伊水大约有1/3的钱是拨出去让我们的合作伙伴帮着我们花的。”虎孝君说。同时,他表示,一个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船。

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使伊山伊水站到了近年甘肃公益迅猛发展这股历史潮流的潮头,也极大助推了甘肃公益氛围的提升和公益事业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据介绍,“壹基金”合作的十几个省级公益机构中,甘肃的公益网络是最稳固、治理最好的。

虎孝君总干事与“净水计划”受益儿童进行娱乐活动

我们一路同行

2008年,也就是伊山伊水成立那年,“壹基金”等众多民间公益组织纷纷走入公众视野,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公益元年”。伊山伊水就势成为了中国社会转轨和市场转型孵化出的现代意义上的“专业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尤其是西北这一地区“开疆拓土”的先锋。这也使得研究甘肃近10年民间公益发展这一段历史时,她具备了“经典文本”的意义。

伊山伊水主导的甘肃公益网络建设则犹如一股清泉,滋润了中国西北地区民间公益组织的成长,改变着甘肃公益的大环境。

自成立以来,从“5·12汶川地震”到“4·20雅安地震”再到“7·22岷县地震”,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伊山伊水的工作人员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后救援的现场。例如,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丁文广就出现在“汶川”地震灾区指挥救援;2013年“7·22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由于此前在地方建有备灾仓库,伊山伊水的总干事虎孝君带领的救援团队和救援物资与解放军的救援部队同时到达了重灾区。随后,他们和“壹基金”携手在梅川镇组建了“壹基金·甘肃公益救灾联盟救灾指挥部”,与岷县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合作,主动协调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救援力量。灾后重建过程中,伊山伊水也是唯一一家在岷县坚持灾后救援长达两年的公益机构。由于在救援行动中的出色表现,他们获得了“壹基金灾害救援贡献奖”和“壹基金灾害救援勋章”等荣誉,还被甘肃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社会组织。

在做灾后救援的过程中,伊山伊水发现由于家长们忙着重建家园,而学校放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无人照顾,于是立即增加了一项特殊的项目:儿童心理干预。他们携手“壹基金”,建设了20个“儿童壹乐园”,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此外,他们还与《西部商报》携手,发起了一场暖心的“健康水杯”行动;为从源头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与壹基金携手实施了“净水计划”;为了给需要关怀的儿童送去温暖,又领导了一场持续时间长、受益人群广的“温暖包”计划……这些活动共有10万余儿童受益,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每当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内心也充满了阳光。”丁文广动情地说。

自2008年以来,伊山伊水先后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教育部及国际机构颁发的23个奖项。2016年,被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网评估为“全国千家公益组织慈善透明排名第6位,全国环保领域NGO排名第1位,甘肃公益组织慈善透明排名第1位”。理事长丁文广本人,也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甘肃省十大慈善之星”、“2015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等20多项荣誉。

除了民政部、财政部和甘肃省民政厅等政府部门之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嘉道理慈善基金会(香港)、施永青基金(香港)、德国米苏尔基金会、国际救助儿童会、深圳壹基金、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都是伊山伊水一路同行的亲密伙伴。

丁文广和伊山伊水的事迹先后被《中国经济周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学中国人》、德国明镜周刊、《中国扶贫》、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上百家媒体多次深度采访和报道。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成绩得来并不容易。这些年伊山伊水的员工对“5+2”、“白+黑”的工作节奏早已经习以为常。有一次冒雨做灾情评估,丁文广因连续几天早出晚归,连鞋底都走断了。而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2002年因为在一个贫困乡村做扶贫工作,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做公益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以救灾为例,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展现文化包容性和性别意识,为少数民族灾民提供他们特定的食品,例如穆斯林的清真食品和藏族的特殊食品、为妇女提供卫生用品,做到科学救灾;救援团队需统一指挥,做到有序救灾;救灾过程中还需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想做好工作就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必须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丁文广说。

张宇副理事长,伊山伊水首席智库研究员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亚欧大陆交通的枢纽,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伊山伊水如今也在展开相关研究,希望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让更多人受益。

也许“数据伊山伊水”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她的发展历程:2008年1月创建,专职人员由1人发展到现在的15人,兼职智库研究专家53人,志愿者1000余人,与国内外20多个发展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迄今已实施国内外发展机构资助的项目300多个,项目资金超过了一亿元……丁文广坦言,他们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困惑、有迷茫,甚至有过彷徨,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坚持,这是因为坚信NGO发展起来了,社会将更加和谐。

“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你有梦想,坚持自己的努力、人生信念和奋斗目标,你就是正在影响世界的人,也必将成为世界因你而不同的人。”丁文广说。为此,他们愿做一群逐梦公益的人。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亚欧大陆交通的枢纽,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伊山伊水如今也在展开相关研究,希望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让更多人受益。“我们的清洁能源、旱作农业等技术,救灾平台搭建、公益组织培育等经验,政策和技术咨询、项目评估等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均具有交流和推广的价值。”丁文广说。

猜你喜欢
文广甘肃公益
The Italian's prosperous career in China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送给妈妈的贺卡
致敬甘肃
公益
公益
公益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公益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吸烟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