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要打好“绿色牌”

2017-06-21 13:37卞广萌程文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生态

卞广萌+程文

【摘要】我国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乡村生态环境严峻等问题突出。对此,应树立以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永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永续发展目标,应完善“全景产业链”,强化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载体与支撑功能,加强乡村产业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乡村产业经济的扶持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 产业经济 永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作为连接大城市与郊区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大城市粮食生产和供给、消费与经济发展等多项重要职能,同时,粗放式开发建设引发的生态问题突出。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优化转型要以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为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空间布局。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下的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思路

当前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周边,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一方面,大量农田、林地遭到无序开发,生态保护区破碎化凸显;另一方面,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与循环土地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碎程度。同时,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往往聚集着大量能源、化工产业等,这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乡村产业间低效的恶性竞争增多,产业空间亟待转型。对此,未来应着重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下的乡村产业经济。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建设起源于美国,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策略与实施途径,承担着国家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功能,包括作为绿色功能策源地的中心控制区、承担系统整合纽带的连接通道和保障不同层級绿色空间的场地。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由乡村内部与周边的大型生态保护区域、大型公共土地、农地、乡村开放空间及循环土地、连接网络中心的生态连接廊道、野生动物通道与分割农田的绿带、乡村小型绿地空间、农村居民点游园等小型场地构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能保护乡村重要的栖息地、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帮助维护林地、农田等生产性土地,发挥其自然系统弹性功能,节约大量人工设施成本;提供户外游赏机会,拉动经济增长,调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近年来,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导致乡村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表明,绿色基础设施与乡村产业经济之间具有“共荣互惠”的关系。健康优美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是创建新型产业、发展村落旅游、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反,单一的产业功能结构和较强的农业、重工业依赖性,会激发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制约乡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需要重视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划定保护开发的优先级,合理发展乡村产业经济,达到“共荣互惠”的目标。

树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理念

积极发挥乡村产业经济的生态、地域与文化优势。要实现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应积极借鉴乡村本土资源特点,积极发挥生态、地域与文化优势,开展乡村产业经济的优化重组。乡村产业经济空间布局要考虑地域条件,在不破坏“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乡村聚落风水的前提下,善用、巧用乡村地貌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休闲产业。乡土文化是村民对农村生活、社会、历史的基本认同,也是乡土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注意保护与传承自成一体的农田山水、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博大精深的乡村信仰习俗,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创建乡村产业经济的“山水田园式”空间布局。自古以来,乡村是和自然联系最密切的区域,拥有储量丰沛的山水田园资源,形成“师法自然”的山水文化,折射出“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与生态思想。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农业产业区作为主要产业经济类型,依据山水地貌特点可适度集中、部分分散在村落自然环境中,与当地乡土文化景观有机融合;非农产业区应集中布置、统一调配,便于资源管理、“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与产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乡村产业经济的生态网络营销模式。借助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搭建乡村产业经济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网络化组合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一是资源配置网络化组合,将区域范围内的特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区域性战略主导优势,各层级乡镇间的乡村产业经济资源互补,发挥各地的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交通网络组合模式,发达的乡镇交通体系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组合优化,提高乡村产业经济的空间连续性与完整性。三是生态网络化组合,发挥乡村产业经济的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优势,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创立“多中心廊道化”的乡村产业经济生态网络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策略

完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景产业链”。传统的产业链是整合上、下游产业经济资源,包括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降低产业经济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经济的运营效率。“全景产业链”是指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绿色产业经济运营模式,用标准化生产、生态循环经济技术、线上消费、线下观光等绿色产业经济运营手段,为消费者提供“全景式”的特色产品服务。通过整合与完善三大产业的优势资源,建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绿色“全景产业链”体系,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效益,最终增进乡村产业经济收益。

强化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载体与支撑功能。《“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乡村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支撑载体,应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确定核心生态保护区,严禁建设开发;适度开发农业主产区,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保障农副产品与环境安全;对划定的重点产业经济开发区,实施集约化、低碳化、可持续的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加强乡村产业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空间布局与结构整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产业规划与区域规划,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规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区域规划、乡村产业规划、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考虑,推动“多规合一”,合理规划乡村产业经济的类型、规模与空间布局。同时,制定公众参与的乡村产业规划的实施方案,认真听取民众意见,加强乡村产业规划的透明度与落地性。

建立乡村产业经济的扶持与保障机制。实现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乡村产业经济的扶持与保障机制的基础之上。把绿色发展作为乡村产业经济扶持的核心驱动力,增加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新能源、低能耗的非农产业经济整改与创新。重点加强研发乡村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评估管理技术、乡村绿色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动乡村环境评价标准与相关保障政策的制定。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刘静、高静、张应良:《产业链视角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亲环境行为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8期。

③陈立群:《全产业链理论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农业经济》,2016年第10期。

责编/陈楠 张寒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绿色生态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