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健锹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区医院医师
曾国藩猝死有玄机
◎谭健锹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区医院医师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起床后与平素无异,餐后在儿子曾纪泽陪同下到总督府西花园散步。走了一会儿,曾国藩双足一滑,险些栽倒,突觉脚麻难忍,不能站立,之后就痛苦地抽搐。大家连忙用太师椅把他抬到内室,曾国藩环顾四周,却口不能言,端坐约45分钟后逝世。一代名臣曾国藩,猝死原因耐人寻味。
曾国藩缘何猝死?他每晚写日记,几十年不改,从中可以找到端倪。打开他的日记,不难发现,在去世前的一个月,他的病症已多次出现:
正月初六日。日内因见客过多,每疲乏不能治事。
二十二日。三更睡,眼蒙殊甚。
二十三日。语次,余右脚麻木不仁,旋即发颤,若抽掣动风者,良久乃止。
二十六日。坐见之客五次,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与轿旁之戈什哈(侍从)说话,又许久说不出。如欲动风者然。
二十九日。余病患不能用心……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作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
初三日。傍夕久睡,又有手颤心摇之象……
可见,曾国藩去世前,经常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短暂性言语障碍等症状。他的这些症状,其实可以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即如今常说的“小中风”来解释。
人的大脑供血,主要来源于两大动脉系统——两条颈动脉及两条椎动脉。前者穿透颅骨进到大脑表面时各自分支成大脑动脉,后者则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小中风的发生,是由于这些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从而出现突发的、短暂的、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至24小时内恢复如常,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前奏。
右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阻塞,会造成左侧肢体偏瘫;左颈动脉阻塞,会造成右侧偏瘫及言语困难。曾国藩去世前出现多次短暂性失语,似乎说明他的病灶在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系统。而他去世前感到眩晕,去世当天站立困难,但没有明显的偏瘫表现,又显示病灶可能出现于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故曾国藩猝死,很可能是因为缺血性脑中风。
但脑血管意外发展致死都需要时间,仅仅45分钟内死亡的并不多见。所以曾国藩的死或许还与心脏有关。
急性脑中风会合并继发性心脏损害,对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临床上称为“脑心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有时可间接诱发各种心脏异常,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在此基础上发生心肌梗死。
尤其是类似室颤这样的心律失常,在没有电除颤的年代,病人基本上就一命呜呼了。这种情况导致的死亡,是极快的。
有人说,曾国藩生活朴素、节俭,似乎应该高寿。其实不然,他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有很多不足。
首先,曾国藩健康出现了示警信号,他却置若罔闻,继续操劳,完全忽视休息。
两江总督的工作本来就很繁重。去世前一月,曾国藩尽管身体不适,依旧频繁批文件、看书、学习、见客,连围棋这样大耗脑力的活动也未见停歇,精神肉体均疲惫不堪。他经常忙碌到“三更睡”,临去世一周左右才勉强改成“二更睡”,死前半天还“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健康与生命就这样渐渐被透支了。
其次,曾国藩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郁郁寡欢。
剿灭太平天国,兴奋与快感只是昙花一现。此前,曾国藩为之拼杀了十余年,殚精竭虑,硬是把壮年汉子熬成衰老夫子。战后,捻军又起,他劳师无功。同治九年“天津教案”,洋人嚣张,朝廷软弱,海内沸腾,他牺牲国民尊严,来换取局势的缓和,更是“寸心抱疚”“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像“唯祈速死为愈耳”“寸心焦灼,了无生趣”之类的话,在他日记、书信中比比皆是。这种消极情绪充斥了他的后半生。病由心生,以这样的心态过活,焉能长寿?
再次,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和大多数当地人一样,自幼便嗜好抽烟,须臾不离,直到三十多岁才彻底戒掉。烟草会给血管造成永久的伤害,并随着年龄增大而愈见明显。同时,湖南饮食喜好放较多的盐和辣椒等调味料,口味很重,这也会渐渐对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可见,曾国藩的生理、心理状态,都处于极度不良的境地,是故天不假年。并不是像某些算命家所杜撰的那样——杀人太多,惹来报应。
摘自《家庭医生》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