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佃
小笼包数字化
◎李泉佃
大上海来了一位美食家,美国人,名字有点长,我们姑且叫他圣卡维西。这老美,是有备而来,他想研究上海的小笼包。为了这项研究,他花去16个月,吃遍上海52家小笼包馆子,共计吃了7.243公斤的包子。而后,他抹了抹油腻腻的嘴巴,气定神闲地坐在电脑前,敲打出一册《上海小笼包索引》。
这本小册子,不是为吃货提供方便,而是给小笼包馆子的掌柜们提供参考,是“对小笼包构成通俗标准的数字化解释”。上海人本来就够精细的,说起小笼包,也有他们的一套标准,比如皮薄、汁多、馅大、肉鲜等等。但在这老美面前,他们可能要自惭形秽了。因为,他们所谓的标准,被这位老美给数字化了,他甚至发明了一道公式,专门来给小笼包店打分。
这道公式是:得分=(汁的重量+馅的重量)÷皮的厚度。根据得分,所有小笼包被分为三个等级,A级最好。这老美说:“我的数据搜集过程包括:在电子秤上称每单个小笼包的重量,然后分解,再分别称汤和馅的重量,最后是用数显卡尺测量皮的厚度。”读了这段文字,我差点喷饭。世界上还有比这位老美更认真的人么?
老美的“事迹”在他的美食网挂出后,叫好者有之,调侃的也不少。有人说,这老美,真是吃饱了撑的,不就是几个小笼包嘛,有必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吗?还有的说,你以为是在你美国,流水线生产汉堡包呀?不过,老美或说老外,这份认真劲,还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前不久,我看到一则资料,说欧洲某化妆品的标准有1000个,美国同样的一款化妆品,标准只有11个,而在中国,则是“秘而不宣”。于是有人说,难怪欧洲老牌帝国日薄西山,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刻板、太僵化了。但这种说法立马遭到反击:涂在脸上的,吃进肚里的,再刻板、僵化都不为过。
国人有个成语,叫“马马虎虎”。做人马马虎虎,做事马马虎虎。做人难得糊涂,马马虎虎,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未尝不可,有时还得倡导;但做事,一旦马马虎虎,没个规矩,没个标准,就容易出问题了。
由此观之,这老美,跑到中国来研究小笼包数字化问题,我们不仅不能取笑,而且要学习借鉴。
摘自《杂文月刊》图/孙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