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梦琳+缪子阳+李婷玉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体现并落实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重点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促使供需结构相对合理,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大要素,纳入供给侧改革迫切且意义重大。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转型与升级。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管理及培育等软实力的投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为深化人力资源价值创造奠定基础,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运营效能的改善。
[关键词]供给侧;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转型升级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68
1供给侧改革解析
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制度创新等五大要素。所谓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存在生产过剩状况,从而形成结构性矛盾。为寻求发展并满足当前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应将视线投放到供给端,通过对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并提升供给水平。
供给侧改革通过对供给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包括淘汰僵尸企业,减少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和补上供给短板等。通过提升五大要素的价值,并优化其配置,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而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素,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转型与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测评手段,也较难对应聘者从其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全面评价与把握,因而人员与职位不匹配的问题持续存在。此外,大众化人才富余与高水平人才缺口较大的矛盾短期难以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整体形势越发严峻。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也多被忽视,内部存量的稳定反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2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不足
在实践中我国的企业大多更为关注财务资源、市场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员工终身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人力资本是企业一项相当重要的资源。通过对于人力资源的持续培训与开发,能够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有益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然而大多企业出于或“为他人作嫁衣”的担忧,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多停留在产品熟悉、企业规章等浅层面,企业尚未将人力资源真正当作一种资源。
23薪酬激励政策不完善
目前企业采用的薪酬激励政策集中在物质层面,具体是通过基础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相联系,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种激励如果过量,不仅加重企业的负担且效果也可能越来越差。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呈现逐层上升趋势。一种需要只要得到部分的满足,人们就会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而,激励政策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也需有针对性地着重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高层人才。
24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人员招聘、培训、晋升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不明确,标准多难以量化,易导致不全面,非客观的判断;绩效考评信息沟通不畅,未对结果进行有效反馈;对考核者缺乏监督机制,考核投诉渠道不畅通,易造成考核结果主观性强,且存在考核者滥用权力的风险。种种问题影响绩效考核的效果,也难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3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转型与升级
31重新定义人才供给思维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结合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企业需要重新定义人才供给思维,明确人才的社会属性,建立跨界人才思维。企业要通过关注人的潜能,并结合其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能力开发。此外也需重视引进外部人才,对人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融合,从而为激发人才的价值创造活力。
32建立全员人才发展责任体系
互联网时代,人才是流动的,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当代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识产权价值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积极对智慧资源进行有效经营与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全体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责任,需要全员经营。因此,除了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外,员工也需要自己投入,积极承担责任。
33HR部门进行客户价值驱动转型
人才同样是客户,企业要赋予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客户化的属性。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部门要真正创造价值,关注组织贡献。而人力资源的价值具体可以体现为:将员工当作客户,通过服务员工,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并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促进组织发展。因而,HR部门要从权力驱动转向客户价值驱动。
34创新与人力资本驱动
高素质的人才供给是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基石,从粗放式人才管理转型为精准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供给侧改革最终将回归创新与人力资本驱动。只有优化人力资本,通过人才及创新驱动,真正提高人才供应链品质,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4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结论与建议
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招聘到适合企业又能带领企业发展的人才,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管理及培育等软实力的投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为深化人力资源价值创造奠定基础,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运营效能的改善。
第一,加强专业与技能的培训力度,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引导并鼓励企业广泛开展一般素质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指导相关院校积极与企业对接,并从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变化与产业发展要求,针对性地开办培训班。通过加强培训力度,逐渐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促使人才资源红利逐步彰显,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趋于合理,最终实现素质就业。
第二,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高素质与高效能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企业内部积极推广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培养高素质员工。为企业完善益于员工职业发展的培养与激励机制提供专业性指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实行“以技定岗、以能调薪”,激励体系科学化。
第三,建立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动态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重点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以及企业用工进行实时监测。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相关机制确保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发布。通过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减少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加合理的招聘服务。第四,加强区域间或更广范围内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对于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人才共享的理念与机制,引导人力资源在不同区域内合理有序地流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消除人力资源流动壁垒,保证机制科学,实现自由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忠印供给侧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调整及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
[2]赵曙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三十年的转变历程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09(1):7-11
[3]彭剑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供给新思维[DB/OL].(2016-04-0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03/00/29341312_547433565shtml
[4]王軍浅析供给侧改革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2016(10):91-92
[5]熊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 31(3):115-117
[6]张建辉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4):82-85
[7]何耐铭,刘芳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6):51-54
[作者简介]祝梦琳(1996—),女,汉族,南京邮电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缪子阳(1996—),男,汉族,南京邮电大学学生;李婷玉(1996—),女,汉族,南京邮电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