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琳+刘刈
摘要:本文以印象派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曲家之一的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的中期作品《鹅妈妈》第三首——《宝塔女王莱德罗纳》为例,就乐曲中主奏部分存在的大量音阶跑动、双手的快速交替、长乐句的行进、和弦、刮奏等钢琴技术为着眼点,对儿童钢琴教学中手指的快速训练谈谈自己的经验及训练方法。
关键词:钢琴组曲 儿童 手指 快速训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31-03
一、作品
提起印象派的音乐,人们自然会想到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位几乎同一时代的伟大作曲家由德彪西确立了印象派音乐的风格后,在拉威尔之后发扬光大,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拉威尔是印象派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伟大音乐家。同时,在这位大师的经典作品中也不乏童趣、活力之作。应该说他在1909年所创作的钢琴组曲《鹅妈妈》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音乐价值。
《鹅妈妈》组曲是拉威尔于1909年为他好朋友的孩子创作的。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在1910年4月登台演出。担任四手联弹的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1911年,拉威尔又把这套《鹅妈妈》钢琴组曲改编为管弦组曲,并加上了两个乐章,用间奏曲使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出童趣盎然的舞剧音乐,随后把它搬上舞台成为一出儿童舞剧。
钢琴组曲《鹅妈妈》组曲由5首曲子组成,分别为:
1.睡美人的帕凡舞曲(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a小调,四四拍,缓板。描绘美丽公主如梦如幻般的在跳舞。
2.大拇指 (Petit Poucet):c小调,变换拍子,中速。描述大拇指一边走路、一边掉下面包屑。小鸟叽叽喳喳地吃掉面包屑,大拇指却找不到回家的路标了。
3.宝塔女王莱德罗纳(Laideronnette,Impératrice des Pagodes):中国五声调式,四二拍,较快的速度。讲述一位其貌不扬的东方公主出浴,耳边响起的正好是拉威尔于1899年巴黎世博会中初次听到中国锣鼓及木琴的声音。
4.美女与野兽的对话(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ěte):F大调,四三拍,圆舞曲。取材自博蒙夫人的著名童话,并由迪斯尼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同名动画片。
5.神仙花园(Le Jardin féerique):C大调,四三拍,舞曲风格。这也是《鹅妈妈》的最后部分,以温婉乐章呼唤儿时天真的微妙世界,并逐渐推向欣喜若狂之高潮。
二、技术
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的儿童组曲。在乐谱首页,作曲家就标明“《鹅妈妈》为5首儿童作品,为Mimi和Jean Godebski而作”。Mimi和Jean Godebski也正是首演这部作品的两个孩子。拉威尔说:“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作曲手法就必須单纯,一切表面化的效果只好摈弃不用”。所以,在这部四手联弹作品中曲风明快,技术简洁,符合儿童的心理及年龄特点。
在本文中,重点探讨的是组曲第三首《宝塔女王莱德罗纳》的主奏部分,这首曲子为四二拍,复三部曲式。标记为Mouvement de Marche,进行曲风格,速度-116。对于手指跑动能力较弱的儿童而言,这依然属于比较快的速度。分析谱面后概括大概有下列几种技术类型:
1.黑键五声短音阶的跑动;
2.双手快速的交替;
3.长乐句的行进;
4.和弦;
5.刮奏。
三、练习方法
在钢琴手指的快速训练中,演奏时每个音的清晰至关重要,不仅向听众传达着演奏者本身良好的技术功底,同时也是进行二度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与笔者7岁的女儿一起准备音乐会曲目——《宝塔女王》时,总结了一些训练方法,与各位老师和琴童分享。
1.练
听众在聆听演奏者的琴声时,不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演奏者的日常训练。对于宝塔女王中主奏部分大量的快速跑动就需要演奏者能够做到十指干净利索、力量稳健均匀的在钢琴上跑动,那么如何让7岁的演奏者较好的掌握这一看似简单却又是所有钢琴演奏者毕生追求的目的呢?笔者总结如下:
在每一天的练习中,练习者(较小的孩子当然是陪练的家长)要对自己的演奏目标有基本的判断并设置目标。女儿刚刚开始练习时, =80都觉得很困难。总说自己弹不好。除了鼓励,当然是把每天的训练目标细化,曲目没有熟练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有速度的。速度的训练节拍器必不可少的。在宝塔女王(如谱例1)中,遵循的就是速度渐进的训练。从每分钟80-88-96……的渐进,若是某一段落站不稳又回到前一速度或是把速度改为80-84-88-92……遇到特别难练、容易混淆的段落甚至是80-82-84-86……的速度行进。这样的好处就是在不经意间孩子的练习速度已经大大提高。等回到起始的速度时,孩子自信心大大增强,他们会发现原来困难就是在好的方法的帮助下逐渐克服的。
除了节拍器的帮助,手指的支撑站立对于快速跑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手指的支撑,就失去了手指的稳定和对键盘的控制,弹奏没有中心,整片模糊不清。此时慢练与快练的交替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慢练是一个音一个音的手指力量交替,而在连成乐句变为快练后,就变成一个力量一组音的行进,手掌关节在键盘上支撑,力量由手指传到键盘。慢练是检查下键时每一个音手指是否快速落下而手指、手掌关节又保证稳定、手臂处于立即快速放松的状态。通常我们在年纪较大的学生训练中是以十六分音符为一拍,四拍一组,而在实践中,笔者让女儿改变乐谱强弱规律,做附点、三连音、五连音停顿或是按小的分句连线来练习。着重在四、五指上做强音停留,增强弱指的力量,效果是比较好的。
还有一类是强调孩子在上述方法之内,再去找小节的重音进行练习(如谱例2、谱例5)。因为快速而频繁的双手单音或和弦的交替,孩子总是会两只手“打架”。不能清晰的把一组音里的每一个音弹清楚,有时又是在几小节的重复中最后两三小节坚持不下来。我们在这一音型中采取的是找到乐句重音反复练习。这样对孩子强化分句的练习大有益处。一旦找到小节重音后,孩子就可以有相对的强弱力度区别从而调整双手快速交替时紧张和放松的关系。当然,在节奏型熟练后一定不要再按小节或是短句子弹奏重音,应当由长乐句的呼吸来决定,这一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2.唱
应当说,“唱谱”是每一个乐器演奏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和基本功,除了在专业的音乐类大专院校开设了视唱练耳课程外,唱的训练对于非专业的琴童而言如果教师没有主动要求的话,往往是会被忽略的。笔者和女儿准备音乐会《鹅妈妈》时,观看了大量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的视频资料。女儿几次看完后问:妈妈,好几个演奏家为什么一边弹琴一边说话?对于笔者解释的演奏家不是讲话而是唱谱时,她自己觉得非常的不解。笔者让她亲自试一试,她才发现,边唱边弹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极高的注意力,和对乐谱的高度熟练。而且,唱谱反过来又推进了背谱的速度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3.背譜
背谱是同样是任何一个乐器演奏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背谱更是钢琴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幼的儿童因为没有和声、曲式等专业知识的储备,所以要求他们背谱时,除了建立在唱的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外,还需要教师引导孩子们在宽泛的背谱的概念里去抽丝剥茧找到更细小的切入点,具象的让他们背谱(如谱例1)。在达到一定的速度后,比如( =112)以上的速度,小朋友就开始很晕,总是把前后句的音乐混淆。此时笔者要求孩子降低一些速度( =100),开始背指法,把指法的演奏变为一种惯性的动作。
除了背指法,也可以按照乐句来背奏。因为《鹅妈妈》是拉威尔专为儿童写成,所以乐句并不是很复杂。背乐句的好处在于可以把类似的乐句剥离出来进行对比,孩子就能够很容易的记住“同头换尾”之类的句子的区别(如谱例3),找到区别后快速记忆,体会乐句的语气、节奏、气口等等。这样也达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目的,这样就不用生硬的告诉孩子要如何分析乐谱,简单的曲式知识就留在孩子脑海中了。
四、结语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对于中国听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曲目,选择这样一个印象派童心未泯的作品,对孩子在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技术把握上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无论是哪一类的钢琴演奏都是集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儿童钢琴教学中手指的快速训练也同样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作为教师和琴童家长,笔者在与女儿共同参演的作品《鹅妈妈》的准备中,观察发现女儿学琴过程里与大多数琴童所表现出来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引导并加以解决,成于此文。意为能在一个相对典型的作品里去提炼儿童钢琴教学中手指的快速训练的解决之道,更希望对学习钢琴的小朋友及家长、指导教师提供另一种思路,同时也期待对以上观点提出质疑和讨论!
参考文献:
[1][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顾犇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但昭义.声音的均匀[J].钢琴艺术,1998,(06).
[4]张学玲.如何训练钢琴弹奏中手指的快速跑动能力[J].长治学院学报,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