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晖+贺柯玮
“党的根基在基层,基层的关键在支部”。近些年来,咸丰县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调动党支部主体作用,探索出了“党支部+一推两议”村级民主管理模式、“党小组+理事会”村民自治模式和“党支部+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成效,加速推进该县农村脱贫攻坚的整体步伐。
“党支部+一推两议”,民主管理赢人心
“你们要打架到别处去打,莫在我们村里打,我们村是全国文明村,莫给我们抹黑”,龚老婆婆对正在扯皮的几个小青年说道。她嘴里念叨的“全国文明村”正是该县板桥村。
过去的板桥村是群众心中的落后村、干部心中的后进村、领导心中的头疼村,一度还是群众上访的多发区。短短几年里,村里到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见到不文明的行为,村民马上会去制止。变化从何而来?这正是村级管理的好办法带来的效果。
在镇党委指导下,该村党支部建立了以民主集中为内核的“一推两议”村民议事决策制度,打造“阳光村务”,赢回群众的信任。“一推两议”即村民推荐、村“两委”审议、党员和村民代表决议的工作方法。凡是村级的重大事情,涉农惠农的政策、项目、资金,先开小组会、院落会广泛宣传,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数群众认可后,提交村“两委”审议。村“两委”统筹各方面意见,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交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上升为全体村民共同意愿。
该村村民邹玉梅由于丈夫长期患病,家里比较困难,家里一直享受一类低保。去年,她丈夫因病去世了,有村民反映应该取消她家的低保。村里把这事拿到了村民代表会上讨论。村民代表认为,随着她丈夫的离世,家庭负担也不复存在,应该让更困难的家庭享受低保政策,因而取消她家的低保资格。表决结果出来后,邹玉梅并没有生气,她说,“虽然我不享受政策了,但是村里这么公开来评,我心里服气,结果我认”。
“一推兩议”村民议事决策机制让村里的事由村民说了算,将村级事务公开化、透明化、阳光化,干部成了“服务员”,群众自己当了“裁判会员”,扩大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理顺了村民心中的这口“气”,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近5年,群众参与决策村级重大项目28个、民生事务100多件。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州、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此外,这套办法在全县低保重新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评定中被推广运用,期间未发生一起纠纷和非法上访事件。
“党小组+理事会”,支部核心聚民心
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贺龙元帅曾率领工农红军临时驻扎这里,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这里留下了厚重的“红色基因”。
2014年春节,村党支部召开了返乡人员座谈会,讨论村里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事情,党员代表周永强表示,“龙潭司当初闹革命时没落过后,脱贫攻坚也不能落后,我们这些人一起把家乡建设的更好,大坪基础好,先从我们大坪开始”。在外承包工程的周国恩、创业青年周权积极支持。
在村党支部指导下,大坪寨院成立了党小组和“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采取“党小组+理事会”的模式管理寨院,理事会由11名在群众中威信高、责任心强的村民组成,设立会长、副会长、监督员、财务、出纳、工程师、书记员等岗位,分工协作。
理事会在党小组的领导下,“自己定内容、自己定制度、自己提措施”,制定了《大坪寨院建设规划》《大坪寨院村民自治规定》和《卫生责任制》等制度,实行自治管理;党员和理事会成员带头捐款,募集资金32.49万元,整修道路、安装路灯、美化环境,并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住房样式,动员村民建设小区式新村。在建设过程中,党员带头拆猪圈、改厕所、让土地,遇到有抵触情绪的村民,党员想方设法做思想工作。
在党小组的动员下,很多在外务工人员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家参与家乡建设。周国强原本在广东中山与儿子一起开办木材厂,听说家乡在搞建设,父子二人一商量,“宁愿多花点钱请个人看场,也要回家参与建设”。周国恩家主动向理事会捐资3.2万元,自费1万元为拆迁户无偿置换宅基地,还花100多万元带头建起了农家乐。在党员带动下,大坪寨院的老老少少齐上阵,共同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出力。
通过两年建设,龙潭司村大坪寨院村特色院落已初具雏形,同时也激发了全村奋发图强的发展激情,激活了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的“神经末梢”作用。村民都说:“自从有了理事会,院子里酗酒滋事、吵架斗殴没有了,公共场合赌博也没有了,大家集中精力搞建设,家家户户都和和睦睦的。”
“党支部+集体经济”,共同致富增信心
“以前在外打工的人回到村里看到干部连个招呼都不得打,作为村干部很难受,但这个不能怪他们,这是以前我们支部在带领致富上做得不够,群众有想法。”水车坪的村干部这样说道。
咸丰县水车坪村过去是一个贫困的地方,村民的土地大都在山坡上,交通不便,收入低下。看到其他村子都在发展产业,老百姓心里急。为了摆脱贫困的现状,村支部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产业铺路”的办法,建立了“支部+企业+合作社+产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先后建起了红心猕猴桃1000亩,景天三七300亩,葡萄300亩,冬枣200亩。
创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的“1225”利益联结机制,对成立合作社的产业,销售环节产生的利润按“1:2:2:5”比例进行分配,其中“1”是村集体收益,第一个“2”是贫困户收益,第二个“2”是其他社员收益,“5”是合作社留存利益,用于发展生产。村党支部还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支持,邀请北上广等地专家、企业人士为村级发展做规划,打造以特色产业为主的体验式旅游项目和农业观光园。
“我家里种了10多亩猕猴桃,去年猕猴桃已经挂果,辣椒收成也不错,我们直接到合作社领钱,算起来比原来种玉米、土豆划算得多。”正在管理猕猴桃园的村民老曾说。
2016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实现整村脱贫,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农村要发展,要脱贫离不开村党支部主题作用的发挥。该县基层支部的这些探索,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为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