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东
摘要:民间舞蹈作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只奇葩,为我国文化百花园增添了几分姿色。而舞蹈不仅能以艺术的形象得以传播,更重要的流传方式就是课堂教学,民间舞蹈作为舞蹈的一部分,在整个舞蹈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分析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明确它所传播的文化特征,进而研究中国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训练的重要性,对于舞蹈课堂教学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就是以不同民间舞蹈的研究对象和特征作为切入点,点明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 课堂教学训练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75-03
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民间舞蹈的兴起,民间舞蹈以其多样的风情、绚丽的姿态以及婀娜的舞姿深受大众的喜爱。课堂教学训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舞蹈的历史和风格特征的过程中掌握了表演的技巧、发扬了它的魅力。中国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对于舞蹈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表演水平,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在整个舞蹈文化的传播上的重要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不同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教学内容
在民间舞蹈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年龄特征为他们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这之前,就要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民间舞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学习时就需要掌握不同的技巧。在教学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入门的学员,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基础训练,比如“手位训练”,只有把手上动作练习熟练,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即“步伐训练”,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提高肢体和手腕、膝盖之间的协调能力。然后再进行一些不同特色的组合训练,比如,蒙古舞中的“摔跤”、藏族舞中的“弦子组合”、新疆舞中的“扭脖”等等。这些不同的组合训练对于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提升舞蹈专业素质以及增强学生在表演中的灵活性进而提升自身品味和对音乐、舞蹈的鉴赏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从而为促进舞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间舞蹈的概念
民间舞蹈作为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它最初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其欢快、清新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劳动人民在忙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它最初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加以表达,然后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在注重精神追求的过程中,把这种文化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如今的民间舞蹈在表演中,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文化魅力。在观看各种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舞蹈形成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继承性。它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表现出新的特点,把古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不断展现出新的特点。
2.自娱性。这是它最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娱来丰富人民枯燥的劳动生活。
3.群众性。舞蹈分为独舞和集体舞,其中民间舞蹈多为集体舞,这就避免不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因此具有群众性。
4.适应性。它在不断发展中适应了人民群众的视觉效果和文化需求。
5.民族性。这是民间舞蹈最大的特征,它是包涵了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民间舞蹈在不断地发展中,在一定环境的人民群众中进行着直接和间接的传承,在保留原有特征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并且由民间不断走向舞台。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
汉族民间舞蹈是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舞蹈之一,它产生的最初原因是作为一门艺术表演给达官贵族欣赏的。这一目的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朝代的更替,汉族民间舞蹈开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出现在大型节日庆典上。众所周知,汉族民间舞蹈种类十分多样,在民间十分典型的有龙舞、狮舞、灯舞以及最有名的秧歌。而相比之下,进入课堂的就更加具有动律,比如东北大秧歌、云南的花灯、安徽的花鼓灯等。拿东北大秧歌为例,它分为“高跷秧歌”“地秧歌”“二人转”三种类型。它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有的特殊体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在舞姿、舞态、节奏、秧歌队形等中表现出各自的风格。男女舞者在进行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时,装扮和表现上的灵动性,诠释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人物心理特征。
(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广为发展的舞蹈。它受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又受舞者年龄、性别以及信仰的约束,因此在舞蹈的技术技巧和风格特征上会有很大的不同。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日新月异,流传至今,被赞誉为“世界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以藏族舞为例,它的基本动作有松胯、前倾、弯腰等。可见,少数民族舞蹈和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群众形象息息相关。
(四)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
民间舞蹈与人们的日常作息以及民俗活动有关,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的艺术因素,深受大众赞誉,由此被引申成一门教学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间舞的表演风格、不同的表演形式、各种各样的舞蹈组合等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民间舞蹈历史的基础上,掌握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从而提高表演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作用。众所周知,民间舞蹈有着不同的组合,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更加灵活,进而使整个舞蹈看起来协调,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舞蹈教学组合上的选择,首选应该是一些经典、影响力大的曲目,其次对那些特点突出,在某些方面有着经典教育意义的也要引起重视。要在这些作品的讲授中,让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
二、民間舞蹈教学方法
民间舞蹈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想发扬光大就应该重视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民间舞蹈的代表性、训练性和综合性上下功夫。
(一)代表性
中国民间舞这几年在发展中不断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日益演变成为表演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中国民间舞具有典型的民族代表性,即不同地区的舞蹈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代表特征。比如东北秧歌的豪放搞笑、山东鼓子秧歌的方言意义、胶州秧歌中对扇子的奇特运用以及云南花灯的唯美浪漫、藏族舞的热情奔放、蒙古舞的壮硕勇猛等等。这些舞蹈都有属于它们自身的风格特点和地域特征,它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科学、充分、奇特,巧妙地展示了各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
(二)训练性
舞蹈与其他的文化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训练性。这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让它对学生的肢体配合、灵活性和技巧性有很大的要求。身体僵硬、缺乏美感、乐感、毫无表现力在舞蹈的表演中是最不应该出现的。改善上述特征是确定民间舞蹈的教学组合具有训练性的重要因素。而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刻苦,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全身心的练习,通过亲身的实践去体会民间舞蹈的精髓进而将它发扬光大。在一定时期的训练中,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活性都会得到最大的考验,进而在掌握舞蹈的技术技巧、韵律特征的过程中让舞蹈表演更加具有表现力,才能够正确的传达出创作者的感情,让某一舞蹈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形象。可见舞蹈教学中负责任的教师、适当的教材、准确的教学方法以及正确的训练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系统性
民间舞蹈教学不应该东一头西一头,一定要有系统性。有从易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从单一到高超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模式,不仅降低了难度,还提高了效率,而且为舞蹈表演增添了技术性和表现力。学生要在民间舞蹈历年来的经典案例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在学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内容,并不断进行加工整理,让民间舞得以流传。
综上所述,要在民间舞的教学上采用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的方法,并且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民间舞蹈的内涵,不断创作出新的内容。
三、舞蹈组合中教学法的分类
经典的民间舞教学方法分为“元素性”“短句性”“表演性”三种。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从“分解”到“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组合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每一个步骤的内涵,掌握每一个步骤的要领,让学生不断的掌握舞蹈的风格和学习的要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应该利用已有媒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的历史背景,通过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加深对整个舞蹈的认识,从而在表演上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一)元素性
所谓“元素”是舞蹈的基本要素。这些元素包括技术技巧、表现方式等,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把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提炼出来加以分解,分解成单个的技术性动作,最后加以训练,达到舞台与演员浑然天成的地步。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非常明确,在应用中把学生本身的舞蹈基础和艺术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舞蹈中的跳跃技巧就需要进行元素性训练,循序渐进才能保证技巧完成的保质保量。
(二)短句性
所谓“短句”就是讲几个简单的动作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精炼的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素质训练,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分为初学、巩固、提高和表演几个阶段。和元素性教学类似,这种方式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通过在讲授过程中为学生渲染的音乐和舞蹈相融合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技巧,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提高。因此是民间舞蹈学习中必须要经历的一种方法。
(三)表演性
“表演性”是舞蹈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够适应舞蹈社会的需求,参与到舞蹈的创作中去,积极主动完成舞蹈表演,从而为舞蹈文化的传播做出一番努力。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话剧的编排,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实践,体会到舞蹈表演的魅力所在,提升学生的綜合素质。
四、结语
通过认真研习民间舞蹈,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对于音乐和舞蹈的把握程度得到一个提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了激发和表达,让舞蹈表演不至于那么苍白、无趣。结合文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肢体动作得到协调,增强自身美感,让学生不断发展,从而为舞蹈文化的传播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王红亮.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研究辑要梳拾[J].齐鲁艺苑,2016.(06).
[2]锡林夫,莎日娜.简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J].蒙古艺术,2016,(02).
[3]于晴.论舞蹈中“素颜”与“浓妆”的转换问题[J].赤子(上中旬),2016,(22).
[4]达嘎,格桑旦增.本位回归,从高雅舞台到民间田野——论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J].通俗歌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