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剧本的发展

2017-06-21 08:08成荣蕾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剧本发展

【摘 要】侗戏无论从稀有品种,还是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等角度审视,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是侗族人民聪明才智、民族品性、文化秉性的综合体现,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发展,侗戏随之进步、演变、发展。剧本乃一剧之本,促进侗戏传承保护发展,研究民族戏剧的发展规律,应首要探索剧本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侗戏;剧本;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06-02

侗戏,侗语称“戏更”(YIKGAEML),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宝。侗戏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县,湖南省的通道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的侗语南部方言区,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戏剧,是一个已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品”①,是侗族文化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侗戏的革新始终是以剧本的创新为前提。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侗戏剧本继承了传统剧本的故事美、意境美之长,摒弃了人物多、分场多、自叙重复、写词多的不足,注意了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侗族戏剧随着剧目的革新而出现了较大的演变和发展。

一、剧本的出现

流传于侗族地区的侗戏剧目虽然较多,但是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剧本的传承只靠口传心授,保留下来的剧本甚少。《侗族大观》上所述:“侗族剧本的发展演变可分为‘脑本、‘汉本、‘侗本剧本时期。”传统侗戏的剧本是戏师用自己的“脑子”或用某些符号来将戏词和内容记录下来。整个剧本全部是唱词,没有道白;有的甚至是只有戏师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因此当时出现同一剧目、但编排演出内容不同的状况。

汉本侗族剧本的出现,推进了侗族剧本记录的发展。汉文字传入侗族地区后,一些有文化的歌师、戏师用汉字读音或汉字的侗意记录剧本。此时的剧本也只能是戏师自己能看懂,剧本结构有了简单的道白和舞台提示,此时期记录的侗戏剧本虽然多样化,但剧本的记录比以前更加完整。

1958年,随着侗族文字的创造成功,部分戏师开始了使用侗族文字记录剧本的历程。用侗族文字记录剧本表达出的意思更为完整,语言更为准确,表达更为贴切。此时的剧本,增加了道白和提示,导演完全可以按剧本排练。

改革开放后,我省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得到发展,新编侗戏基本上是以按剧本排练的剧目形式出现,此时《丁郎龙女》《善郎娥梅》《送礼》《三媳争奶》等一批优秀剧本出现在侗族地区。

2006年《侗族最早侗戏本》出版,该书记录了吴文彩始创的两出侗戏《李旦凤姣》《梅良玉》翻译整理出来的汉文本。《侗族大观》一书中对《刘美》和《霧梁情》两个剧本进行整理,用侗汉两种文字誊写全本。此时的侗戏剧本,不仅仅局限于民间传抄、民间记录的手抄本状态,它已经以打印、印刷,精心排版、正式出版的形式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二、侗戏剧本题材的拓展

随着《梅良玉》《李旦凤姣》的传布,各地有文化的戏师以吴文彩为榜样编戏,也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或民间叙事歌编撰侗戏。他们把传统侗族诗歌、念词、音乐、舞蹈以及民间故事熔为一炉,从而大大增强了剧本的容量。为了适应侗族人民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侗族戏师还缩短冗长繁复的戏剧情节,不断更新剧本,大量的新题材剧本不断涌现。

(一)传统侗戏题材拓展:侗戏剧目中传统侗戏占有一定比例,侗族人民日益丰富的生活,以及侗族传统的故事、传说和汉文记载的故事,都成为侗族戏剧题材拓展的丰富资源。

婚姻爱情题材:侗族婚姻史上,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汉文化描写男女爱情的题材自古以来数不胜数,如:《诗经》《西厢记》《红楼梦》等,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和“姑舅表婚”的陋习,造就了许多不幸的婚姻悲剧。为摆脱不幸的婚姻,追求理想的爱情,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遭到家人反对,采取逃婚的办法双双出走,去寻找幸福。这样的婚姻制度给侗族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侗族戏师借鉴汉族戏剧创编了:《丁郎龙女》《珠郎娘美》《门龙绍女》等。

颂扬英雄题材:在人物的塑造上,出现了歌颂本民族古代英雄的形象,最有影响的是《吴勉》《顾老元》。

崇尚和善题材:侗族戏师吴居敬根据汉族故事《陈世美》改编侗族脚本,描写了秦香莲的崇高和善良。此类题材的侗剧以改编汉族剧本和历史事件居多。以汉族故事或传说为题材改编的侗戏有:《梁山伯》《梅良玉》《毛红玉英》《牛郎织女》等。根据古典小说《朱砂记》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姣》系列剧,分场设幕,自成体系。

(二)从侗族历史中选材:源于民间叙事歌、叙事诗为题材编写的侗戏有《吴勉》《萨岁》《李三娘》《孤独的王乔星》等;根据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编写的侗戏有《珠郎娘美》《金汉列美》《甫桃奶桃》《甫贯》等。

(三)改编、移植了大量的其他民族优秀剧目:如《秦香莲》《西厢记》《岳飞》《山伯英台》《王玉莲》等。此外,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梅良玉》,《白兔记》则叫《刘志远》。移植其他民族的戏剧:如《龙江公民》《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恭喜发财》《婆媳之间》等。

汉族戏曲剧目,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例如:《陈世美》《梁祝姻缘》,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例如:《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根据汉族戏剧而创作的现代剧目例如:《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他民族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是按侗戏特点编写的。

三、现代侗戏小戏剧本的出现

社会转型时期,侗族地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代侗戏剧目大多是戏师们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编写的。现代侗戏短小精练,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集中。现代侗戏在继承中突破,在改革中发展,题材较为广泛,其中以婚姻、生活、政治为题材的侗戏较多。

以婚姻为题材的侗戏有:《考女婿》《选女婿》《巧为媒》《巧媳妇》《琵琶缘》等等。《巧为媒》为小戏,叙述了青年男女小春和桂花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办起养鸡场,两人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带动群众致富,并在劳动中产生爱恋之情,后来结为夫妻。此戏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劳动、婚姻状况,来源于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以侗族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侗戏有:《上民校去》《三媳争奶》《喝喜酒》《找牛》《山村秀才》《奴救赖》等。剧本《奴救赖》(奴救赖系侗语音译,意为“谁救活的”)讲述少先队员婢莹的弟弟突然病倒,昏迷不醒。奶奶要去请鬼师消灾,婢莹坚持要请医生救治,祖孙二人争执不下。鬼师甫屯正好路过,奶奶跪求鬼师解救,甫屯趁机敲诈勒索。婢莹请医生来为弟弟治疗,病情很快好转,婢莹当面揭穿了鬼师的骗术。奶奶在事实面前受到了教育。

以政治为题材的现代侗戏有:《女儿也是后传人》《计划生育好》《移风移俗》《节约粮食》等。《女儿也是后传人》受“家有男儿根深远,家无男儿绝火烟”的旧观念的影响,讲述赵旺才由于生育二胎都是女儿因此还想生育第三胎。剧本围绕传宗接代和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对矛盾展开剧情。经过妻子开导,赵旺才最终明白道理,同意妻子做节育手术。该剧严厉地批判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宣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2006年2月戏师梁维安新编侗戏《幸福家园》,内容为宣传妇幼保健知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至今已经演出140多场,该剧的光碟售出8万多套。据戏师梁维安介绍,2009年9月准备把其翻译成苗语在苗族地区演出。

四、侗戏技法的革新

传统侗戏是由侗族说唱文学演变而来。侗族说唱文学有如下特点:一种是只说不唱;第二种只唱不说,用琵琶等乐器伴奏;第三种是又说又唱,侗语称之为“锦”。“锦”分为三个部分,序歌、散文白和韵文唱组成,它是侗族说唱文学正宗。现代侗戏在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保留着许多说唱文学的痕迹。

传统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郎娘美》《刘美》。侗戏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一出整本戏要几天才能演完。侗戏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唱本和叙事歌改编,而唱本和叙事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

在20世纪80年代“侗戏要改革,侗戏要发展”就已成为侗族人民的共同呼声。侗族戏师们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传统侗戏如《丁郎龙女》《善郎娥梅》等作二度创作,从剧本整理、改编到技法的革新上不断作了新的尝试。侗戏《丁郎龙女》技法革新分析如下:

压缩场次。原剧十多场,剧本长,场次多,人物杂,演出得要3天的时间。1984年侗族戏师普虹对这一传统剧进行整理改编。压缩了次要场景,将院戏的十多场浓缩为6场,加了序幕和尾声。并采取唱白结合互为补充的做法,保持了原剧情节曲折、语言精练、人物刻画细腻的特点。

削枝剪蔓。原剧枝蔓多,人物繁杂。如第一场,原剧本有龙祖这个人物,现把龙祖删减,加强了龙父龙母的戏;第二场原有丁郎妈这个人物,但这个人物戏中没有起到作用,显得多余,改编时删减了,使丁郎孤苦伶仃,为龙女的到来和后来索梅的挑唆作了铺垫。

埋伏笔,展矛盾。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取舍。原剧没有索梅来偷看丁郎和龙女甜蜜生活的情节,这对后来丁郎变心显得太唐突,不合情理。整理改编时加进了索梅偷看的情节,铺设矛盾冲突,使戏延伸,对丁郎的变心埋下伏笔,使观众不感到突然。

唱白结合,力戒重复。原剧本颇多道白、唱词重复,整理改编时,采取唱白结合互为补充的做法,既保留了传统侗戏以唱为主的特点,又发挥了道白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戲剧本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继吴文彩之后茅贡籍的吴定国、赵永佳、吴远隆等一批在侗戏创作与编导上有新成果的后起之秀,他们创作与编导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独的王乔星》等一批优秀侗戏剧目,在州、省乃至全国都获过奖,曾登过大雅之堂;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个侗族地区,并且在民间十分活跃。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卷3.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贵州卷编辑部.中国戏曲志·贵州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

[2]吴炳升,陆中午主编.侗戏大观[M].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

作者简介:

成荣蕾,女,布依族,副研究馆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剧本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
初试改编幼儿戏剧的文本样式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