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柳与悬崖松
在乡下,我最喜爱两种树,一种是溪涧柳,一种是悬崖松。
记忆中,柳树玉颜秀色,姿态婀娜,它们生长在堤岸、溪涧,与水相伴;成年柳身姿颀秀,枝条下垂,柔软婆娑,与溪水相得益彰。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柳树的柔美形象和春天这把温馨的“剪刀”描绘得亲切动人,定格成人们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似柳叶,喻为“柳眉”;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称“柳腰”。柳不尽形象优雅静美,还是一种美食,初生柳叶,鲜嫩似玉,放入沸水中汆一下,或清炒或配菜,入口微苦,回味甘甜。
柳还是乡间牧童的喜爱之物。小时候,我们常常折下柳树那柔软的枝条,编一顶圆形的柳帽,很精神地戴在头上,而剩余的一截柳枝,则用小刀在上面轻轻一旋,三下两下,一个柳笛就出炉了,随手往嘴上一含,倒骑牛背,相互竞赛,那长长短短的柳笛,伴随着牛的蹄声渐行渐远……当时光穿越1200多年,在晚唐的一个早春,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大的一位牧童与行走阡陌的杜牧相遇了,于是便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名句。可惜我晚生了1200多年,阡陌深处,哪怕我仍然能吹奏出动人的柳笛,也不可能再有那样的际遇了。
隔着溪水,隔着悬崖,松就那么苍劲地立在崖壁上。
记忆中,松苍劲雄伟,卓尔不群,它们大多立在山顶、悬崖,万物皆枯之时,迎霜傲雪,郁郁葱葱;盛夏酷暑时,虬枝叠影,曲干横空,修条与密叶相得益彰,劲节与忠贞相辅相成,索引着人们景仰的目光。
刘桢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把松与狂风搏击的雄姿刻画得有声有色,让人品咂出松的刚强、坚韧和自信。
尽管松雄姿挺拔,卓尔不群,每到秋天,却能结一种口味清香的果实。小时候,每当松果快成熟时,我们一群毛孩子便兴高采烈去山上采摘松果。一次,想在伙伴们面前露一手,我攀爬上崖边的一棵古松,去摘最上面的那些大果子。当我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时,没有任何征兆,只听“咔嚓”一声,脚下的枝杈突然断裂,我顺势抓住身旁的一条松枝,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晃荡,慌乱中,脚下的一只解放鞋坠落悬崖,吓出我一身冷汗。从那以后,我对松树有了一种敬畏之心。
后来,听村里老人讲,松是树中的伟丈夫,柳是树间的柔女子;松是山上的守护神,柳是水边的浣纱女。于是,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虔诚将一棵小柳苗栽在悬崖边,又将一株小松苗移到溪涧旁。这样做的时候,我在心里默念着:再过10年、20年,当它们长大时,就能双双在一起,永不分离了。可万万没有想到,到了第二年,那两棵小树苗却相继枯萎了。
童年的时光里,溪涧柳和悬崖松给了我许多的幻想,冲淡了乡间的寂寞;童年的岁月中,溪涧柳和悬崖松成为我的第一任常识老师,是它们教会我什么是挺拔?什么是婀娜?什么是刚强?什么是柔韧?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忍耐?当我渐渐长大后,才知道柳与松是两种不同习性的树种,谁也不能取代谁的位置,它们注定一个在悬崖,一个在溪涧,就那么相互守望在故乡的土地上,把无情的岁月守得温情脉脉。
(湖南禹正平)
原创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