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环
《海错图》与中西知识之交流
邹振环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历史文献学(明清文献)、明清以来西学东渐史
「海错」一词,是中国古代对于水族之中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的「海物惟错」。「故宫经典」系列丛书的最新一部作品为《清宫海错图》,书名之「错」,即多样杂陈之意。该书作者聂璜将自己在东南海滨所见的鱼、虾、贝、蟹等绘成此图册,取名为《海错画谱》,作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以错称海物也……夫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
根据《石渠宝笈续编》的记载,《海错图》一书共有四册,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册有作者自题《海错图序》、《观海赞》及跋文、《图海错序》、《观海赞》及附跋文。其中第一册画三十五开,主要描述鱼虎、河豚、
飞鱼、带鱼、海蛇、鳄鱼、人鱼等海洋鱼类。第二册画三十七开,主要是鲨鱼类,如青头鲨、剑鲨、锯鲨、梅花鲨、潜龙鲨、黄昏鲨、犁头鲨、云头鲨、双髻鲨、方头鲨、白鲨、猫鲨、鼠鲨、虎鲨,其他还有海豹、海驴、海獭、海马、海蚕、海蜈蚣、海蜘蛛等。第三册画三十九开,主要描述海鹅、海鸡、海鹄、火鸠、燕窝、金丝燕、海市蜃楼、珠蚌、马蹄蛏、剑蛏、巨蚶、紫菜、吸毒石、海盐、珊瑚树、石珊瑚、三尾八足神龟等。第四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主要描述蚕茧螺、红螺、扁螺、巨螺、棕螺、白蛳、短蛳螺、铁蛳、手卷螺、鹦鹉螺、刺螺、黄螺、针孔螺、苏合螺、桃红螺、空心螺、白贝、圆底贝、云纹贝、织纹贝、金线贝、纯紫贝等。与故宫博物院藏康熙朝《鹁鸽谱》、乾隆朝的《仿蒋廷锡鸟谱》、《兽谱》和道光朝的《鸽谱》不同,《海错谱》是清宫所藏五部表现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等动物题材的画谱里,唯一出自民间画师之手的画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海洋生物的科学画谱。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鲛鲨”故宫博物院藏
《海错图》图文并茂,图画错落排布,笔触细腻艳丽,独具匠心。画页中内容异常丰富,收录的有海洋生物中威风凛凛的远洋深海鱼类,如该书第二册所收入的鲛鲨,称「此鲨首与身全似犁头鲨状,惟此锯为独异。其锯较身尾约长三分之一,渔人网得必先断其锯,悬于神堂以为厌胜之物。及鬻城市,仅与诸鲨等,人多不及见其锯也。」并称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七里香」 故宫博物院藏
「渔人云:此鲨状虽恶而性善,肉亦可食。又有一种剑鲨,鼻之长与锯等……其剑背丰而傍薄,最能触舟,甚恶」。书中亦描绘有憨态可掬小鱼小蟹,如第一册收入的七里香,「闽海小鱼,言其轻而美也。其鱼狭长似鳝,身有方楞,白色。海人盘而以油炸之,以为晏客佳品。或以为大则海蟮,然海蟮尾尖似鞭鞘,此则尾如扇,而背有翅,其状非也。《七里香赞》:鱼不在大,有香则名。香不在多,有美则珍」。
图谱中有真实存在、可作为食物的海洋生物,如第一册收入主产于中国黄海、渤海以及东海北部的马鲛鱼:「《汇苑》云:马鲛形似鳙,其肤似鲳而黑斑,最腥,鱼品之下。一曰『社交鱼』,以其交社而生。按:此鱼尾如燕翅,身后小翅,上八下六,尾末肉上又起三翅。闽中谓先时产者曰『马鲛』,后时产者曰『白腹』,腹下多白也。琉球国善制此鱼,先长剖而破其脊骨,稍加盐而晒干,以灸之,其味至佳。番舶每贩至省城,以售台湾。有泥托鱼,形如马鲛,节骨三十六节,圆正可为象棋。《马鲛赞》:鱼交社生,夏入网罟。鲜食未佳,差可为脯。」亦有光怪陆离的各类口耳相传的神秘动物:如头生双角的潜牛,「南海有潜牛,牛头而鱼尾,背有翅。常入西江,上岸与牛斗,角软,入水即坚,复出」。有凶猛巨大的、「产海山深僻处,大者不知其几千百年」的海蜘蛛,《海蜘蛛赞》曰:「海山蜘蛛,大如车轮。虎豹触网,如系蝇蚊。」这些或存在于海中或存在于想象中的海洋生物,通过聂璜的妙笔生花而跃然纸上,令人有置身神妙深海世界之感。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马鲛鱼」 故宫博物院藏
全书不仅有栩栩如生的海物图画,也有聂璜对每一种生物、物产所作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考证与描述。每篇文字长短不一,并均以一首朗朗上口的简短赞诗作为小结。书中文字除对生物产地、习性、外貌特征、烹饪方式的记述外,还有很多东南沿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这些来自亲身生活的感受,与画家渊博的学识、娴熟的绘画技巧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这一兼具艺术和知识之双重价值的作品。《海错图》很得对博物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乾隆皇帝的欣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海蜘蛛”故宫博物院藏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潜牛”故宫博物院藏
赏,他命人在首页上钤「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等玺印,以示对该书的珍重。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多乐以兰梅竹菊、人物花鸟获取艺术上的成就,而将人生最有活力的时光和自己的全部创作精力,都投入到表达海洋动物的创作并有所成的画家,可谓少之又少。而这套《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却属于这样一位民间画师。
浩瀚的历史文献中,能够找到关于聂璜的生平记载寥寥,仅知其字存庵,号闽客,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大概生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是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擅长工笔重彩博物画的高手。据《图海错序》所言,他大约在一六六七年前后起,「客台瓯几二十载」,即在浙江台州和温州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于康熙丁卯(一六八七年)完成《蟹谱三十种》一书。他曾云游贵州、湖北、河北、天津、云南等地,在中国南部海滨地区停留了很久,详细考察不同生态环境下物种的特征、迁徙、繁殖习性等,考察不同生态环境中水生物的种类和习性。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聂璜将其游历东南海滨所见鱼、虾、贝、蟹等现实和传说中的水族绘图成册,即《海错图》。
聂璜一生阅读过大量中外各种有关动植物的文献,在《图海错序》中,他认为历史上不乏描述海洋动物的著作,「旁及海错」的有《南越志》、《异物志》、《虞衡志》、《侯鲭志》、《南州志》、《鱼介考》、《海物记》、《岭表录》、《海中经》、《海槎录》、《海语》、《江海》等文献,虽所载「海物尤详」,但这些古今载籍多缺乏图绘。《本草·鱼虫部》「肖像未真」;《山海经》「所志者山海之神怪也,非志海错也,且多详于山而略于海」,这是促发聂璜著述图文版《海错图》的动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一生花了二十多年考察东南海滨,于康熙丁卯(一六八七年)在山阴道上遇到「三至日本」的舶贾杨某,他与之「偕行三日,尽得其说,笔记其事为十八则」。以后又访问苏杭的舶客,「斟酌是非,集为《日本新话》,附入《闻见录》」。可惜作者留给我们的仅《海错图》,《蟹谱三十种》和《闻见录》两书均未得见。
遍览《海错图》图文,我们并不能找到聂璜有意将该书进呈皇帝的词句,可知在作者创作时完全没有任何进献谋名的功利之心,全然出自对于海洋动物的兴趣。这一非著名的民间画师创作的作品,是在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的。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聂璜不仅重视本土文献,也关注海外学者的汉文著述,如泰西国的《异鱼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西方答问》等。他认为这些汉文西书「但纪者皆外洋国族,所图者皆海洋怪鱼,于江浙闽广海滨所产无与也」。
如第一册:「闽海有一种麻鱼,其状口如鲇,腹白,背有斑如虎纹,尾拖如魟而有四刺。网中偶得,人以手拿之,即麻木难受。亦名『痹鱼』。人不敢食,多弃之,盖毒鱼也。其鱼体也不大,仅如图状。按:麻鱼,《博物》等书不载,即海人亦罕知其名,鲜识其状。闽人吴日知居三沙,日与渔人处,见而异之,特为予图述之。因询予曰:『以予所见如此,先生亦有所闻乎?』曰:『有。尝阅《西洋怪鱼图》,亦有麻鱼。云其状丑笨,饥则潜于鱼之聚处,凡鱼近其身,则麻木不动,因而啖之。今汝所述,与彼吻合。』日知曰:『得所闻以实吾之所见,不为虚诞矣。』」《麻鱼赞》:「河豚虽毒,尚可摸索。麻鱼难近,见者咤愕。」另有关于「井鱼」的一段,不仅提到《西洋怪鱼图》,还提及《西方问答》:「井鱼,头上有一穴,贮水冲起,多在大洋。舶人常有见之者。《汇苑》载段成式云:井鱼脑有穴,每嗡水辄于脑穴蹙出,如飞泉散落海中。舟人竞以空器贮之。海水咸苦,经鱼脑穴出,反淡如泉水焉。又《四译考》载:三佛齐海中有建同鱼,四足,无鳞,鼻如象,能吸水,上喷高五六丈。又,《西方答问》内载:西海内有一种大鱼,头有两角而虚其中,喷水如舟,舟几沉。说者曰:此鱼嗜酒嗜油,或抛酒油数桶,则恋之而舍舟也。又,《博物志》云:鲸鱼鼓浪成雷,喷味成雨,《惠州志》亦称:鲸鱼头骨如数百斛一大孔,大于瓮。又,《本草》称:海㹠脑上有孔,喷水直上。除海㹠已有图外,诸说鱼头容水,予概以井鱼目之而难于图。今考《西洋怪鱼图》,内有是状,特摹临之,以资辩论。」上述两段文字中提到的《西洋怪鱼图》一书,至今未见;但提到的《西方答问》则非常出名。
《职方外纪》书影(四库全书本)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麻鱼」故宫博物院藏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井鱼」 故宫博物院藏
《西方答问》卷首标明系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艾儒略(Jules Aleni, 1582~1649)
撰,中国晋江的进士蒋德璟阅,同为耶稣会士罗雅各布、阳玛诺、伏若望修订,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由晋江景教堂刊刻。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国土、路程、海舶、海险、海贼、海奇、登岸、土产、制造、国王、官职、服饰、风俗、五伦、法度、谒馈、交易、饮食、医药、性情、济院、宫室、城池兵备、婚配、守贞、葬礼、丧服、送葬、祭祖;下卷分地图、历法、交蚀、星宿、年月、岁首、年号、西土诸节。开篇宣称:「敝地总名为欧逻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太西、远西、极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该书如《职方外纪》一般,也将世界分为「五大州」:亚细亚、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亚墨利加(即美洲)、墨瓦腊尼加(即大洋洲和南极洲)。「自此最西一州,名欧逻巴,亦分多国,各自一统。敝邦在其东南,所谓意大里亚是也。此州去贵邦最远,古未相通,故不载耳」。
上述「井鱼」一段所引《西方答问》,即取自该书的「海奇」:「西海内有一种大鱼,头有两角而虚其中,喷水如舟,舟几沉。说者曰:此鱼嗜酒嗜油,或抛酒、油数桶,则恋之而舍舟也。」由于鲸鱼呼吸时也是在水面进行的,其鼻孔在身体的正上方,鼻孔打开吸气时,如果在水下,水就会进入鼻腔,引起窒息。呼气时由于体内气体比外界温度高,加之鼻孔外围不可避免的有微量的水,所以在看到鲸鱼喷水雾柱时,就知道这是鲸鱼在呼气。稍后鲸鱼会在水面短暂停留进行吸气,然后再下潜。于是,聂璜就将之与「头上有一穴,贮水冲起,多在大洋」的井鱼,联系在一起。
「人鱼」是中西文化中不断被提到的神话动物。《海错图》第一册中也画有「人鱼」:「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粤人柳某,曾为予图,予未之信。及考《职方外记》,则称此鱼为海人。《正字通》作魜,云即 鱼,其说与所图无异,因信而录之。此鱼多产广东大鱼山、老万山海洋。人得之亦能著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携至大鱼山,没入水去。郭璞有《人鱼赞》。《广东新语》云,海中有大风雨时,人鱼乃骑大鱼,随波往来,见者惊怪。火长有祝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人鱼赞》:鱼以人名,手足俱全。短尾黑肤,背鬣指胼。」
清 聂璜 海错图册之「人鱼」故宫博物院藏
文中「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人得之亦能著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一段,显然是据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该书卷五「四海总说」与「海族」中这样描述人鱼:「又有极异者为海人,有二种,其一通体皆人,须眉毕具,特手指略相连如凫爪。西海曾捕得之,进于国王,与之言不应,与之饮食不尝。王以为不可狎,复纵之海,转盻视人,鼓掌大笑而去。二百年前,西洋喝兰达地(即荷兰)曾于海中获一女人,与之食辄食,亦肯为人役使,且活多年,见十字圣架亦能起敬俯伏,但不能言。其一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袍服者然,但着体而生,不可脱卸也。二者俱可登岸,数日不死。但不识其性情,莫测其族类,又不知其在海宅于何所。似人非人,良可怪。」又言:「复有海女,上体直是女人,下体则为鱼形,亦以其骨为念珠等物,可止下血。二者皆鱼骨中上品,各国甚贵重之。」《职方外纪》中的「人鱼」描述,显然给聂璜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坤舆图说》中的“西楞”人鱼图傅斯年图书馆藏
第二册「龙肠」又几乎全段转录《职方外纪》,称:「《职方外纪》载;『西洋有海人,男女二种,通体皆人,男子须眉毕具,特手指相连如凫爪。男子赤身,女子生成有肉皮一片自肩下垂至地,如衣袍者然,但着体而生,不可脱卸。其男止能笑而不能言,亦饮食,为人役使,常登岸被土人获之。又云一种鱼人,名海女,上体女人,下体鱼形,其骨能止下血。』」这一段文字与上述《职方外纪》的原文相比,几乎全部去掉了其中「见十字圣架亦能起敬俯伏」等与天主教相关的信息。聂璜接着还以中国文献作为互证:「《汇苑》又载,海外有人面鱼,人面鱼身,其味在目,其毒在身。番王尝熟之以试使臣,有博识者食目舍肉,番人惊异之。又载东海有海人鱼,大者长五六寸,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面无不具,肉白如玉。无鳞而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阳与男女无异。海滨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他如海童、海鬼更难悉数,亦不易状。……《字汇·鱼部》有『魜』字,特为人鱼存名也。」
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讨论「人鱼」时,是有其西方的知识背景。如康熙时期南怀仁完成的《坤舆图说》的「异物图说」中,将「海女」称之为「西楞」,同时分出「男鱼」和「女鱼」,称:「大东海洋产鱼,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则鱼尾。其骨能止血病,女鱼更效。」南怀仁这里将「海女」改为「西楞」,可能是西文「人鱼」的音译,葡萄牙语称「sereia」,西班牙语称「sirena」,拉丁语称「syreni」,似乎都接近于「西楞」的发音。「西楞」可能与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半鱼半人的海妖「塞壬」(Sirens)有关,在中世纪罗马教会的眼中,大海与其住客常被视为与各种罪行脱不了干系,尤其是肉欲之罪,因为这里有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诞生,又有魅力、诱惑的人鱼伺机而出,以夺取男人的灵魂。聂璜所述「阴阳亦与男女同」似乎还受到过《坤舆图说》的影响。
所谓「人鱼」一般被认为是传说的水生生物,其样貌通常是上半身为人的躯体或妖怪,下半身是鱼尾,欧洲传说中的人鱼与中国、日本传说中的人鱼,在外形上和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据说,一五三一年有人在波罗的海捕获了一条人鱼,并将它送给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作为礼物,宫廷中所有的人都曾见过,据说人鱼只活了三天。一六〇八年英国航海家亨利·赫德逊在其航海日记中曾声称发现了人鱼:「今天早上,我们当中有人从甲板眺望,看见一条人鱼……从肚脐以上,她有女性般的背部和胸部。正当他们说看见她时……她潜入海里,他们看见她的尾巴,像海豚一样的尾巴,长着鲭鱼般的斑点。」人鱼的声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样,具有欺骗性,兼有诱惑、虚荣、美丽、残忍和绝望的爱情等多种特性,像海水一样充满神话色彩,它代表了人与水、海洋的密切关系。
美人鱼在中国文化中亦有描述,古代叙述人鱼滥觞的《山海经·北次三经》称:「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郭璞注:「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啼,今亦呼鲇为。」按经中所记「人鱼」凡数十见,如《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或以为人鱼的原型是海牛(manatee),一种大型水栖草食性哺乳动物。海牛可以在淡水或海水中生活,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海牛的尾部扁平略呈圆形,外观有如大型的桨;而儒艮的尾巴则和鲸类近似,中央分岔。这一动物给人鱼的神话故事增添了素材。
不难看出,《海错图》也留下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中西知识之交流的痕迹,聂璜也试图在海洋动物知识的叙述上,关注中西两个不同地区传统下所形成的文献,并将之作为中西海洋动物知识对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