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器鉴定的思路

2017-06-21 15:12王健华
紫禁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底径官窑珐琅

王健华

康熙瓷器鉴定的思路

王健华

故宫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陶瓷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侧重元、明、清景德镇窑瓷器的鉴定,同时在唐三彩、宜兴窑紫砂器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康熙朝完成了瓷器样式标准化的历史进程。要学习清代瓷器的鉴定,一定要在康熙朝这六十一年上下功夫。

康熙朝瓷器的鉴定思路,就是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看好书,从宏观上了解器物产生的客观条件;看实物,从微观上观察具体器物的存在形态。传世、出土、出水的康熙瓷器,作为有明确出处的历史遗物,是学习鉴定的原始资料,传递给我们的是历史本真面貌的信息。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故宫博物院收藏康熙朝瓷器近七万件,与清代历朝相比,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这种情形与当时的烧造状况相应,也就是说整个清代,景德镇烧造的康熙朝瓷器数量也是最多的。

清前期,边境逐渐安稳,商业发达,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量猛增,景德镇瓷业突飞猛进,产量居清代之首。与此同时,创新和研发出许多新品种,致使康熙朝瓷器的种类也居清代瓷器之最。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与世界范围内的康熙朝瓷器遗存相比虽如沧海一粟,但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全面客观的,再现了康熙朝景德镇瓷业的真实面貌。

从广义上来说,康熙朝瓷器几乎囊括了清代历朝瓷器的所有品种,康熙朝以后的彩釉和造型没有哪一种不是在此时初露端倪的。例如人们最熟悉的粉彩,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极致,但它成熟于康熙晚期。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能确认为康熙官窑粉彩的器物很少,盘子仅存四件— 虽然数量很少,但却可以看出其已从五彩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兴的彩瓷品种。粉彩一经出现,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久便替代传统五彩,成为统领清代釉上彩的主流品种。再有,康熙朝以前的琢器— 即瓶、炉、尊等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立体造型器物,虽样式繁杂,千姿百态,但大多造型比较随意,没有规矩准绳。康熙时期的琢器集历代造型之大成,将其分门别类,统一整合,创制出七八十种琢器的标准式样,名称和器物完全契合,例如凤尾尊、将军罐、琵琶尊、棒槌瓶等,《陶雅》卷上二十六云:「瓶之佳者曰观音尊(以上均另有图式)、曰天球、曰饽饽凳、曰油槌、曰大凤尾、曰胆、曰美人肩、曰棒槌、曰投壶之壶、曰背壶之壶、曰荷包、曰如意尊、曰石榴尊、曰萝卜尊、曰牛头尊、曰鸡心、曰络子尊、曰梅瓶、曰仿周秦罍缶,若玉壶春,若软棒槌,抑其次也。凡诸名称皆沿用市俗之语,无足深论。」这些器物的最终定名和标准样式都是在康熙时期完成的。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罗列、描画出各种器物的标准化图形,仅不同名称、造型的瓶就列有六十二种,这尚不包括每一种瓶式的不同演变形式—如棒槌瓶就有方棒槌、圆棒槌、软棒槌、硬棒槌之分,梅瓶也有丰肩、削肩、平肩、溜肩之别。

清康熙 粉彩花卉纹盘及款识故宫博物院藏

从狭义来说,具体到每一个器物品种的繁衍翻新。例如最常见的碗的造型,从最普通的撇口碗,衍生出了敛口、直口、花口、盘口、兜口、敞口、折沿、折腰、敦式、卧足、压手、铃铛式、仰钟式、马蹄式、盖碗、套杯等十几种式样。

清康熙 青花花卉纹凤尾尊及局部高四六厘米 口径二一·五厘米 底径二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图盖罐高五七·五厘米 口径一五厘米 底径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高四四·八厘米 口径一二厘米 底径一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乌金釉五彩福寿纹棒槌瓶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朝完成了瓷器样式标准化的历史进程。标准化的建立,奠定了清代瓷业有序发展的基本脉络。所以,学习清代瓷器鉴定,一定要在康熙朝这六十一年上下功夫。康熙朝上承顺治,下启雍正,至此几乎确立了清代所有彩瓷的雏形和造型的标准化式样,其后尽管制瓷业的百花园中无数绚烂花朵竞相绽放,但在用彩和造型方面,都遵循着康熙朝的标准轨迹前行。

由此,也引发笔者对康熙朝瓷器鉴定的一些思索,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了解历史多读书

康熙朝瓷器,无论官窑民窑,都是历史遗物。学习历史的途径无非两个渠道:一是文字记述,二是遗存器物。鉴定侧重于后者,但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理论基础是必需的,它促使你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宏观上来看待实物,把每一件具体的器物回推到它所产生的时

代中去,看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否与那个时代相符。每个时代的经济背景和文化习俗会附着在器物上并融为一体,如果对时代背景丝毫不解,就容易出错。有了正确的历史观,鉴定思路就会不断拓展,眼界开阔,在微观上就会由表及里,明察秋毫。克隆的瓷器,即使所有细节完全照搬,但所传达的历史讯息对不上,再像也没有用。这就像用激光翻版的古画,完全一样,但完全没了「神韵」,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没有「味道」。所以对器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原因的学习是必需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涉及康熙朝瓷器鉴定的古代文献并不多,最早见于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刊刻的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其中有郎窑仿成化、宣德的论述:「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清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寂园叟的《陶雅》和民国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也多有论及。《陶雅》云:「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这一观点如果仅限于评论清代则如今仍未过时。

现代有关康熙朝瓷器鉴定的书籍、文章多如牛毛,各种出版物、视频、讲座铺天盖地,让初学者无所适从。实际上,其基本观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陶瓷界的前辈们就多有论述。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耿宝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对康熙朝瓷器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之后诸多论点也多是对原书观点的发挥和演绎。但真正读懂这本书、明了件件个案分析所指,则必须要有实物的参照和对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清瓷器鉴定》中说康熙朝胎土陶炼非常精细,「素有糯米汁、似玉之艳称」。对于「糯米汁」的形容大家并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经火烧后的瓷土怎么又能和糯米联系起来了呢?这就必须上手、看到典型瓷胎的断面,才能透彻理解。在这里,「糯米汁」是形容康熙朝瓷器胎质细腻光亮的程度,就如同慢火熬制后熟烂的糯米汁水一般呈现出温暖细腻而油亮的白光,上手的残片和整器达不到一定的数量是没有办法明白的。这一特征在鉴别清代无款瓷片或者无款器物时几乎成为唯一的「制胜法宝」。这仅是一个例子,书中所涉及的有关鉴定的方方面面,没有经年累月的实践经验是很难理解到位的。所以说,看鉴定方面的书要结合实物才能看懂,光从文字上凭空想象往往容易陷入偏颇。

了解历史背景

康熙朝是清朝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景德镇官窑承担烧造祭器的任务,但没有确切记载这一任务是否完成。正规的烧造活动开始于康熙十九年,《景德镇陶录》卷二「国朝御窑厂恭纪」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始奉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来镇驻厂监督。」督窑官的到来标志着政府资金的正式注入,由此,康熙官窑瓷器的烧造步入正轨,或者说其烧造的高潮应始于康熙二十年。

康熙二十年是分辨康熙朝瓷器早期和中晚期的分期概念上的分界点。康熙二十年之前,为康熙朝瓷器早期。彼时由于明末的战乱,御窑厂被夷为平地,这一时期宫中所用瓷器以民窑为主,偶有官窑的烧造但规模很小,瓷器上都还带有明显的顺治朝瓷器的特征。康熙二十年之后,为康熙朝瓷器中晚期,随着每年朝廷拨银数千万两供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官窑瓷器,其烧造技术已渐入佳境,完全不同于顺治时期风格的新品种瓷器开始出现。

官窑垄断优质瓷土和上等彩料,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画师工匠全力以赴投入生产,精细规范,其巨大的支出为民窑所望尘莫及。民窑受到市场消费能力的限制,尽量节约成本,这使得其烧造出的瓷器形制简单,花纹质朴,少有出类拔萃之物。官窑与民窑瓷器自此拉开了距离。但不久之后,官窑便不堪重负,将很大一部分烧造定额转嫁民窑,实行「官搭民烧」,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民窑极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官民竞市」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康熙中晚期民窑瓷器的水平直逼官窑瓷器,甚至在某些品种上有所超越。这使得在鉴别某件康熙朝瓷器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时仍存在一些困惑。这种情形在其后的雍正、乾隆朝并不多见。

是否有正规帝王年号款通常是区分官窑与民窑瓷器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瓷器上有正规官窑款的肯定为官窑制品,没有的当属民窑制品。但这条规律在康熙朝并不通用,原因是康熙朝曾一度明令禁止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目前尚未查到这条禁令在张齐仲之后又延续了多少年,但至少在一六七七年至一六八〇年这段时间里,康熙官窑瓷器上是不允许书写帝王年号款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万件康熙朝瓷器中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大多是盘、碗类餐具,陈设用瓷上书写本朝帝王年号款的只占五成,而书写前朝伪托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款的为数不少,有的则只画双圈不写款。一些典型的康熙官窑瓷器上并没有正规的帝王年号款,如康熙青花赤壁赋的大笔筒、釉里红大笔筒、五彩凤尾尊、青花刀马人大盘、五彩观音尊等大多伪托成化款,或者没有款识。就康熙朝瓷器而言,仅以有无官窑款识来判断其是否为官窑显然是片面的,只有综合各方面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清康熙 釉里红百寿字笔筒高一四·一厘米 口径一八·三厘米 底径一八·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人物纹凤尾尊及局部高四四·八厘米 口径二三·四厘米 底径一五·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安素草堂”款青花人物纹盘及款识高五,六厘米 口径三五厘米 足径二〇·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熟记主要品种

康熙朝瓷器烧造时间长,品种多,

其主要品种必须牢记。哪些品种最有代表性、标准器的造型比例也必须记住,这对于康熙朝瓷器鉴别的独立应对是必不可少的。

清康熙 嘉靖款青花赤壁赋山水花卉纹觚及款识高四一·九厘米 口径二〇·五厘米 底径一四·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海水双龙纹大瓶高四五·五厘米 口径一二·五厘米 底径一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独步本朝」的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器「独步本朝」是众所周知的。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堪称一流。其胎质格外致密,造型均挺拔俊秀,无论瓶、壶、炉、罐、碗、盘、碟、勺,一律紧凑硬朗,「骨感」鲜明,没有拖泥带水、交代不清的现象。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多古朴凝重,中期以后造型变化较大,标准规范化的统一形制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炉及局部高一八 口径二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炉上书:“介休县大奇村信弟子喇贵义敬奉朝天炉瓶一付供子史村寨上供,康熙元年四月初八日具。”

开始出现,新的品种层出不穷,多达近百种。青花墨分五色,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鉴定方面,先要看其胎质是不是足够致密紧凑,露胎处有无「糯米汁」现象。康熙青花瓷器的胎体有足够的坚硬度,因为只有胎体有足够的硬度,在拉坯成型后才会使器物整体有挺拔向上的感觉。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单从分辨其青花色泽是否是真正的「翠毛蓝」(青花瓷器中的一种发色,只出现在康熙青花瓷器上)来区分康熙青花瓷器与后世仿康熙青花瓷器似乎有些难度,而实际上大部分康熙青花瓷器上的「翠毛蓝」色泽会有或深一些或浅一些的情况,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光绪朝仿康熙青花瓷器很多,其青花色泽深暗,没有层次。而现代仿品多是克隆某件标准器,比康熙青花瓷器上的「翠毛蓝」还要光鲜亮丽,没有任何瑕疵。现代仿品的形制达不到康熙朝瓷器造型的标准,胎土干脆不细腻,没光泽,造型完全没有挺拔感。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纸捶瓶高四五·八厘米 口径三·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五光十色的康熙五彩

康熙五彩继承明代传统,在原有基础上新创了蓝彩、金彩和墨彩。明嘉靖时的五彩已经十分成熟,但尚没有发明蓝彩,所以画面中凡要用蓝色的地方都以青花替代。康熙五彩不再用青花替代蓝彩,其颜色含红、黄、紫、绿、蓝、墨、金等多种,各种颜色都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红彩,比明代的枣皮红更鲜艳,表面多见「蛤蜊光」(瓷器表面产生彩色膜状物,类似蛤蜊壳里闪烁的「彩光」)。

清康熙 成化款五彩花鸟图观音瓶及款识高四五厘米 口径一二·三厘米 底径一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黄彩,浓淡不一的蜜蜡黄,纯度不高,呈现出有杂质的深黄色。

紫彩,深的发污像茄子皮色,浅的透明像葡萄紫色,以浅葡萄紫色比较多见。

蓝彩,蓝色鲜艳,有深、浅两种,半透明,有一定厚度,多画山石配景。

黑彩,也叫墨彩,黑亮如漆,沉着厚重,多用于勾勒人物花鸟的轮廓线、发髻、衣帽、鞋靴等,黑彩上还常施一层薄薄的云母状透明釉,使其越发黑亮。

金彩,金色浓重,足色,亮而微微泛红。

康熙五彩的仿制旧时集中在光绪年间,一般不好区分,只其胎质不如康熙朝致密硬朗,露胎处能看出疏松的痕迹。现代仿品其胎质极白,鲜艳无比,由于每一种色彩都是化学颜料勾兑的,皆匀净光滑,无可挑剔。特别是金彩,由于不是纯金,是用成本低廉的其他金属替代的,故而金中多泛绿或发白,干涩无光。

清康熙 五彩加金折枝花果纹梅瓶及局部高三六·一厘米 口径五·七厘米 底径一三·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泥盒及款识高三·七厘米 口径七厘米 底径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仿烧颇难的康熙釉里红

康熙朝十分重视釉里红这一优秀釉下彩品种的研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色泽鲜红柔和,绘画精细,有大件的钵缸、大瓶,也有小件的团龙、团凤碗盘等。大件釉里红笔筒上常书写整篇诗文,笔道清晰,呈色稳定。由于釉里红釉属铜红高温釉,烧制难度较大,康熙朝以后仿品不多。现代仿制有小件团龙或团凤碗盘,其釉色生涩,画面乌涂不清爽。

文雅精巧的康熙豇豆红

康熙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出现的名贵御用釉,因烧造难度大而没有大件器物,也没有盘碗类器物,都是御用文房清供。豇豆红釉色淡红发粉还间杂自然形成的微小绿斑,犹如豇豆的红皮。有爱好者以「美女微醉的红颊」来形容其为「美人醉」、「桃花片」。康熙豇豆红文房清供的色调淡雅宜人,造型灵秀精巧,为文房上品,声誉极高。其釉色上有深浅高下之分,分正红、淡红、驴肝、马肺色等,造型有印泥盒、太白尊、莱菔瓶(萝卜瓶)、苹果尊、柳叶瓶、菊瓣瓶、小水丞等六、七种,最高者不超过二十厘米,器底白釉内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排青花款。光绪、民国时期仿制品很多,但造型不够秀倩,釉色水润度差,釉内杂质较多,口内泛绿色,麻点多,显得不洁净。现代只见有克隆造型者,符合釉色水润标准者并不多见。

清康熙 豇豆红釉暗划夔龙纹太白尊及款识高八·一厘米 口径三·四厘米 底径一二·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雍容华贵的康熙珐琅彩

闻名遐迩的清宫珐琅彩成熟于康熙朝,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将掐丝珐琅料尝试运用到瓷器上始于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珐琅彩的创烧是彩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彩瓷的无穷魅力。康熙珐琅彩最早有在紫砂茶具上描绘的情况,清宫旧藏十九件(套)康熙款紫砂胎珐琅彩茶具现均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康熙朝以后未见清代有完全相同的仿品出现,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方恢复了紫砂胎画彩的作品,商家称之为「珐琅彩」,实际上与清宫珐琅彩没有太大的关联。珐琅彩瓷器康熙时期多见有盘、碗、瓶等几款简单的造型,其胎体薄而半透明,彩料有微微凸起感,底款多见胭脂彩「康熙御制」四字篆书款。民国早期有非常相似的仿康熙珐琅彩碗、瓶、盘等,数量少而质量精。民国仿康熙珐琅彩很多,也十分到位,多数胎体较之康熙珐琅彩瓷器还要细白,但细白太过显得轻薄浮浅,绘画十分精致,款识照实物临摹,很难看出破绽。现代仿康熙珐琅彩者不少,但光鲜簇新,耀目刺眼,与高雅脱俗的宫廷器物不能相提并论。其瓷胎多是翻模制坯,采用现代的煤气或者电窑烧成,火气十足,新品特征明显。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及款识高五·四厘米 口径一〇·八厘米 底径四·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有关康熙瓷器品种需要牢记的还有康熙素三彩、釉里三色、洒蓝釉、乌金釉等几个重要品种,篇幅有限点到为止。

清康熙 胭脂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及款识高一二·二厘米 口径四·四厘米 底径五·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总而言之,康熙朝瓷器的鉴定思路是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看好书,从宏观上了解器物产生的客观条件;看实物,从微观上观察具体器物的存在形态。看各大博物馆的展品,有机会的话到各地的文物部门观摩学习。

清康熙 胭脂紫地珐琅彩牡丹纹盅及款识高四·二厘米 口径六·三厘米 底径二·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熟悉以督窑官名字命名的窑

康熙时期出现了以督窑官的名字命名的窑。

臧应选与臧窑

工部郎中臧应选自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任职景德镇督窑官,这六年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臧窑的主要成就据《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主要有

「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郎廷极与郎窑

江西巡抚郎廷极曾于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到五十一年这八年内主持御窑场工作。与郎廷极同时代的康熙朝诗人许谨斋在《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中称赞道:「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地水风火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朗窑红釉属高温铜红釉,特点是仿宣德宝石红釉,色泽深艳,猩红如牛血,透明的红釉上里外开片,并有放射状细丝满布其间,俗称牛毛纹。红釉亮而透明,自然向下流淌,到足边戛然而止,又有「郎不流」的说法。口沿一周发青白边,俗称「灯草边」。朗窑红釉的施釉技巧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釉瓷器的底部都是泛黄的「米汤底」或者是泛青不匀的「苹果绿底」。民国初年,为迎合欧美市场的需求,生产了一大批郎窑红釉仿品,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现代仿品也很多,其釉多浓红发深,且器形相差很远。

清康熙 郎窑红釉蒜头瓶故宫博物院藏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相关的出版物,对器物的造型、线条的把握可以通过看图录来加深印象;对胎土的把握可以通过观察残片来解决,康熙朝瓷器残片的观察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胎土的粗细、色泽,釉的厚薄、亮度一览无余。反复搓磨瓷片,凭触觉也会传递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要特别重视流传有序的博物馆藏品以及有明确考古依据的出土物和有打捞记录的出水物,传世、出土、出水的康熙瓷器作为有明确出处的历史遗物,是学习鉴定的原始资料,它传递给我们的是历史本真的面貌。

猜你喜欢
底径官窑珐琅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西夏官窑瓷器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此“官窑”非彼官窑
珐琅器之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