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 冯玉龙
加快推动内蒙古生猪产业与玉米种植联动发展
张永军 冯玉龙
我区是玉米种植大区,同时也是玉米优势主产区和传统生猪养殖区,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总体精神及具体意见,提高饲用玉米转化水平是今后我区玉米结构调整的关键和主要方向。但在农牧民玉米种植高度自主化的前提下,如何在规划和政策方面引导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就成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而借助当前我国生猪养殖布局变迁及政策契机,加快推动我区生猪产业与玉米种植联动发展,并顺势做大做强我区生猪养殖业不失为我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和必要助推器。
生猪养殖 玉米种植 过腹转化 联动发展
当前,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市场玉米供给宽松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出现了明显的过剩,过剩产能大约在4000万吨左右,使得国内玉米竞争力日渐式微。但从饲料角度看,目前国内约有1.5亿吨的饲料需求,其中70%依赖进口,进口饲料中所含玉米比重基本在70%左右,而从未来趋势看,肉蛋奶消费总体呈刚性增长态势,必然会带动包括玉米在内的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以满足16亿人对畜禽产品需求为目标,饲料粮需求将可能增加到4亿吨,将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5%以上,饲料粮已成为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的主要需求,饲料粮短缺影响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主基调,即以种养联动为主。
促进玉米种植与饲养业联动发展,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做法,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全球饲料用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左右。玉米是饲料之王,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每2-3千克即可换回1千克肉食,世界上大约65%-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发达国家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2014-2015年度国内玉米总消费量约4000亿斤左右,其中饲料消费2600亿斤,占比为65%,在各种牲畜用玉米饲料中,猪的用量最大,其次是牛、羊、马属动物,按照我国一般的饲料转化效率,一头出栏重120千克的生猪平均需消耗饲料约330千克,如果按照全期62%的平均添加量计算,约需要200千克玉米。
我区是玉米种植大区和玉米优势主产区之一,截至2015年,我区玉米播种面积达到5110.9万亩,产量450.2亿斤,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区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59.5%和79.6%,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的8.9%和10%,居全国第3位,在全国玉米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我区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四大大优势主产区,产量占全区比重为83%左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主产区之一,从未来看,这个积累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不仅不能丢,而且要进一步强化。但从我区玉米过腹转化增值现状看,玉米种植与养殖业配套衔接不够的境况亟待改观。截至目前,全区涉及玉米加工的企业有300家左右,加工转化能力1000万吨左右,而其中饲料加工企业年转化玉米能力仅有200万吨左右,占全区玉米产量比重仅为8.9%。基于此,在当下全国玉米产量阶段性过剩与优质饲料短缺明显的背景下,提高饲用玉米转化水平就成为今后我区玉米结构调整的关键和主要方向。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重要肉食来源,猪肉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比为65%左右,2015年我国猪肉人均占有量40公斤左右,人均猪肉消费量基本稳定在21公斤左右,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从猪肉生产布局看,长期以来,长江流域、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生猪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四川、湖南、河南和山东四省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是我国猪肉的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峻,养猪业布局调整步伐逐渐加快,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区纷纷北上。顺时而谋,今年国家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并将我区确定为重要的生猪养殖潜力增长区和未来生猪主产区。
我区是生猪传统养殖地区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升,但规模化养殖发展仍然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纯农业乡镇生猪养殖依然以散养为主。目前全区生猪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达到29.8%,规模化养殖比重仅为34.8%,而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500头以上)占比就达到了44%。同时,缺乏竞争力强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现存生猪加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未能建立自身原料生产基地,产业经营水平较低,弱化了生猪行业整体竞争力。此外,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区,虽然自治区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力促全区生猪产业发展,但现实情况是,我区生猪产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况,在我国生猪版图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微乎其微。2015年我区生猪存栏1490.97万头,占全国比重仅为3.3%,生猪出栏1600万头,占全国比重仅为2.26%,全年猪肉产量70.8万吨,占全国比重也仅为4.3%,这种境况亟待改观。基于此,自治区也提出要加快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积极支持通辽、赤峰、呼和浩特等玉米主产区承接南方养殖业转移,大力发展生猪家禽养殖,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区生猪存栏达到3000万头,粗略估算,需要消耗玉米近120亿斤,约占2015年玉米产量的26.7%。有鉴于此,推动玉米种植与生猪养殖联动发展,将成为我区做大生猪养殖与做好玉米结构调整的最大契合点和重要突破口。
实现生猪养殖与玉米结构调整优化互动,对于改善种植结构、实现粮经饲协调发展和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应看到,养猪业还面临着较为明显的环保约束问题和猪肉产品供给质量升级等问题,这些需要在综合考量区域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和居民种养自主权的前提下,多策并举,全力打好生猪产业与玉米种植联动发展的政策引导牌。
(一)加快做好生猪产业相关标准和规划制定工作
以精细养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生猪养殖基础,因地制宜做好养猪业相关标准和规划工作。一方面,围绕“在哪里养”,结合玉米优势主产区,规划区域布局,科学划分适养区和重点养殖区。另一方面,围绕“如何养”以及“养什么”,完善相关标准。按照规模化和绿色化养殖要求,加快制定和出台养殖准入、猪舍标准化建设、猪肉加工和生产加工环节环保配套等方面相关标准,重点支持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同时也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保护与开发生猪优良地方品种,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树立全产业链思维
要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拉伸和整合生猪养殖各个环节,重点围绕玉米种植、饲料生产、兽药生产供应、种猪繁育及肥猪饲养、种猪育肥、猪疾病防治相关检验检疫、生猪屠宰加工、猪肉产品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结合消费区域特征,加快布局面向终端销售的冷链环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相关主体建立联盟,推进种养加销紧密结合,实现抱团发展。同时,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推进玉米种植、生猪养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继续延伸产业链,努力打造玉米—饲料—生猪—生产加工,玉米—饲料—生猪—废弃物—沼气,玉米—饲料—生猪—农牧业观光旅游等产业链,实现立体化、生态化和标准化种养殖联动发展。
(三)加快制定和出台相关集成化政策扶持体系
一要统筹优化现有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现有粮改饲与生猪养殖等相关补助政策,并细化养猪业补贴和粮改饲等结构调整补贴项目的统筹,为生猪养殖与玉米结构调整互动营造良好环境。二要合理引导预期。在做好规划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为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在粪污无害化处理、圈舍建设(或现有圈舍标准化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全力打造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养殖互动发展的政策洼地。三要实施好龙头引进和培育工程。围绕生猪养殖育种、配套玉米饲草料加工等关键环节,加快制定和出台土地、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引入相关龙头企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