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研究

2017-06-20 17:45张华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产教融合合作

张华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文化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本论文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分析了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如何开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文化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

目前在国际上,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有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斯坦福大学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为硅谷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公司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获得公司的经费支持。同时锻炼与提高了学生和教师解决公司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达到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效果。在英国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为牛津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在中国,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集中地,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40余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0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近3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0余家。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产教融合的典范,都是知名高校与公司、地区之间的合作协同。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普通职业院校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与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似乎还没有一个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方案。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比如:“订单班”培养模式,“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有的甚至与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缺乏国家性的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目前,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部门规章、地方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从实施来看,显然力度和约束性明显不够。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政府在统筹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的顶层设计出现了缺失。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运行时出现的机制、体制和模式的种种问题,又迫切需要政府沟通、协调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存在漏洞外,还有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不够;产教融合的教育实施方法不够成熟等其他问题。

2.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往往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却无法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3.企业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

一些企业具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去到企业后,企业方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条件,要求学生马上上岗生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并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自身定位有偏差,其偏重理论传授与学科体系建设,忽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与行业职业发展匹配,学校课程不能符合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科体系建设与行业人才诉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没有高校研究与高校文化的高度,社会认同度低。产教融合中如果不能给与合作企业有效社会服务,必然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如何充分利用普通职业院校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开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学校及时更新办学思路,政府推动产教融合

学校应制定企业进走访调研制度,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校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加强联系,推动从政府层面出台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2.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学习模式有效实施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运转规律脱节,工学结合学习模式无法有效实施。职业院校应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灵活调整学习模块,使教学案例来自生产一线,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同步。同时,采取开放式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为学生学习、实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作息时间安排上,根据企业、学习任务、实训内容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教学实施的要求。在教学组织上,以适当的时间段(如7至8周)为教学单位,缩短理论教学周期,适应柔性化管理。在学习资源建设上,根據教学要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加大对信息化、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料。在课程安排上,归类安排课程学段。动手技能类课程安排一个学段,心智技能类课程按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安排两个学段,职业素质类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分解在各学段中,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段课程的学习顺序,编排个性化课表。在教学实施上,根据教学周进行教学检查、总结、反思与评价。职业院校应充分建立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形成柔性化管理系统和应变机制,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来自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3.加强创业园建设,推进“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协作完成、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学校可利用创业园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入园区,利用学校及园区内各实体项目、技术、市场资源,搭建创业共享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应鼓励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入驻园区,或在园区,學校与企业或政府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机构,从事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园区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器;创业园建设要体现创新性、基础性和引领性,形成“育人、创新、集聚、服务”的平台特点。

4.实现校校合作,促进资源最优配置,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圈

(1)不同地域学校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某种专业、工种的人才。如西部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可以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解决前者学生实践就业的难题与后者生源不足的问题。

(2)多所学校共建股份制学校,各学校共同出资,地方政府无偿供地,必要时给与财政经费支持。让各学校优质资源相互渗透,短缺资源相互弥补,产教经验相互交流,人才培养汇聚精华。

(3)行业协会引领境内外学校合作办学。学校可以根据地方行业协会的指导意见,在目前国内教学条件与水平不够的情况下,与境外学校合作办学培养某些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整体提升某些行业的专业技能水平。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应以其“双主体”性、跨界性、互利性、动态性、知识性、层次性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把握广度、深度和力度三要素。我们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集全社会之力,加大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为开创职业教育事业新局面,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和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J].广西日报,2014(8).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5-5.

[3]牛西武,魏焕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张 华(1976-),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项目,项目编号:201614475005X;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15JSJG346)。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产教融合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