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

2017-06-20 17:54朱华焦晓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红枣评析书包

朱华 焦晓军

教学内容: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游戏:背一背.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3名同学互相背一背,把感受告诉大家.

师:无论是轻还是重,都说明人体有重量,我们身边的物品有没有重量呢?

【评析:课始,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人物对比引出“轻”和“重”两个概念,自然而又亲切.同时,也从这一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一)1袋爆米花和1袋果冻

师: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掂一掂时,手上有什么感觉?

生:重的物品感觉拿在手上更沉一些.

师:看来,比较物品的轻重,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要用手来掂一掂.

(二)1袋红枣和1袋果冻

师:哪个重?谁能来试一试?

再请一名学生来掂一掂.

师:两个差不多重的物品,光靠掂感觉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用秤称)

【评析:首次让学生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手掂”这个估计重量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掂一掂,发现比较有误差,自然地引出工具——秤.】

三、操作实践,体验千克

(一)认识秤的种类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秤?

出示课件,了解生活中秤.

(二)认识盘秤,学习使用盘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今天我们来研究盘秤,上面的盘子叫作托盘,下面的圆盘叫作刻度盘.

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

指出: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国际上通用“千克”来做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

2.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在秤面上找出0千克、1千克、5千克……

师:你知道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吗?

提问:托盘上什么也没放,它的指针指向哪里?是“10”吗?

追问:“0”和“10”怎么会在一起?什么情况下表示“0千克”?什么情况下表示“10千克”?

指出:当物品超过10千克或等于10千克的时候,指针依然指向“10”.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认识的一些秤的名称和简要的用途,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知;同时,通过和盘秤交朋友的形式重点了解盘秤的结构和作用.在认识的过程中引出质量单位——千克,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认识并体验1千克

师:那么,这袋红枣到底有多重呢?

(1)掂红枣.

(2)掂自己准备的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有多重.

【评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千克红枣有多重,初步感知一千克.让学生掂准备好的一千克物品,不但丰富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又为学生准备了下面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需要的参照物,便于学生更准确地体验一千克的质量.】

(四)试一试

1.师:记住1千克的感觉了吗?老师这儿有3袋大米,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大米吗?

引导:先掂一掂,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指出:比1千克多点或少点,都可以称为大约是1千克.

2.师:掂一掂我们每天用的数学书,再估一估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呢?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的体验活动,学生对于一千克有了更丰富、更具体的认识,把抽象的概念更具体细化;同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小组合作的乐趣.】

(五)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四、应用深化,完善认知

(一)想想做做第1题

(二)想想做做第2题

(三)实践活动

称书包.

引导:请同学们先背一背,再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来分小组称一称.

交流:最重是多少千克?最轻是多少千克?

提问:你能在书包里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吗?

五、全课总结,适度拓展

1.提问:你学到了什么?

2.拓展:認识“斤、两”.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在认识了千克这一质量单位以后,设计了解“斤、两”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要用斤、两作单位,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猜你喜欢
红枣评析书包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我的书包
一颗大红枣
减负书包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分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