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摘 要]高中生处于青春后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强化思想教育和引领,不仅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充分发掘出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采取更加灵活丰富的形式,让爱国这一理念深深镌刻于学生脑海,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历史;爱国热情;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30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想情感教育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一、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意义
1.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拥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以史为鉴、不忘历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勇于承担复兴中华的伟大责任。
2.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知识、能力与情感是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忽略了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是残缺的、片面的、不成功的,而爱国主义是高中生思想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应当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教学设计与组织等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高中生已经进入了青春后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成才固然重要,成人更加重要。利用历史教学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能够让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和理想追求,保持对国家的高度忠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充分发掘出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元素,应立足教学实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创新。
1.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简直就是一段屈辱史、血泪史,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不应当忘记这段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充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鸦片战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闭关自守,国力衰弱,导致一次次被列强欺侮。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保护国人,要想维护民族的尊严,必须要强大祖国、强大民族。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爱国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他们纷纷表示,中华民族之所以受屈辱,就是因为当时国力衰弱,由此增强了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2.今昔对比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近现代中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挫折,特别是遭受侵略的历史,成了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从经济建设到国防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长足的发展。通过今昔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切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带来的光明前途,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笔者除了介绍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如今中日两国之间的对比资料。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披荆斩棘到几艘航母同时开建,从新型战机研制成功到航空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一切都使国人对今日之中国充满信心。鲜明的对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展望今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今天的中国,人民群众不仅享受到了小康生活,而且生活环境非常安定,这是难能可贵的。学生感悟最深的是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变化来感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中,笔者除了运用教材中的内容之外,还引导学生观察,近十年来、二十年来我们的家庭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交通工具看,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到汽车;从通信工具看,信件、BP机、程控电话到智能手机;从住宅条件看,从低矮的房屋到高耸的大楼。这些方面的显著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了充分绽放。
4.畅想未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当今的青少年一代就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栋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回顾历史,也要引导他们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笔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进行充分的畅想,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讨论,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未来的关系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將个人的前途与祖国同命运、与民族共呼吸,使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成效发挥到了极致。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元素,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