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本土元素,构建特色课堂

2017-06-20 09:10盛淑娟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

盛淑娟

(高台县城关初中,甘肃 高台 734300)

摘 要: 音乐教师大胆创新,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和学校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蕴含其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中小学生进行适时、适当教育,有利于培育乡土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河西宝卷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就是在音乐教学中注入本土元素,构建特色课堂,有力促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河西宝卷 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 课程资源开发 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审美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传唱过程中起到教育感化作用。我们应该将河西宝卷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以团结友爱、爱国爱家、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体现。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河西宝卷这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引入音乐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独特的说唱艺术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汉族民间吟唱的俗文学。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研究认为,敦煌变文的说唱体式,是后世小说、说唱文学、戏剧、曲艺的源头[1]。河西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一种说唱式民间曲艺艺术形式,融入了浓郁的河西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一种追求。2006年,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河西宝卷大部分都是民间一人或集体创作、民间口头流传、大众加工、传抄传唱保存的。念卷活动多在城镇街区、集市、寺庙宗教法会等公共场所,更多的念卷活动则是在百姓家中自发进行,家庭院落、房舍室内,甚至炕头都是念卷的地方,所以它还有宗教性、民间性和娱乐性[3]。

念卷,又叫唱卷、讲卷、宣卷,是念卷人向听众宣讲宝卷内容的一种活动。韵散结合是念卷的基本演唱形式。散说部分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

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随内容的不同随时转化。演唱方式为一人唱,一人(或众人)和,以烘托气氛。和者称为接卷,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文或吟完一首诗后,即接唱。接词一般是固定的,如“数落莲花,莲花落”、“南无阿弥陀佛”等,如同歌曲中的衬词衬腔。这样的开局演唱形式,能使表演者与听众之间形成互动,营造热烈的气氛,这是念宝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次是交代和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题内容,以后逐步展开情节。或朗或诵或念或唱或举手点头,变换表情,绘声绘色的表演加上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整个宝卷从头到尾,唱唱念念说说,说说念念唱唱,生动活泼。听众聚精会神,津津乐道,通宵达旦,兴味十足。

河西宝卷的曲牌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曲调特色鲜明,既保留着“古乐遗风”,使其不失乡土特色,又融合民歌小调的风韵,使其与时俱进,久唱不衰[4]。它是我国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西历史与文化长河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厚的民间艺术形式。

根据以上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河西宝卷的特点:

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韵文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念卷过程生动,饶有兴趣,

曲牌种类繁多,值得学唱。

二、将河西宝卷有效地融入教学

(一)精选素材,编写课本。

让河西宝卷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河西宝卷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素材引入课堂。2012年我校音乐教师编写了一本学校课程教材《唱给家乡的歌》,选入了许多弘扬真、善、美的河西宝卷,如《劈山救母》、《义犬救主》,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激发学生对“念卷”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并不喜欢这种“老掉牙”的乡土音乐。如何让学生喜爱这种古老的说唱艺术,最终让音乐影响学生?

良好的导入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河西宝卷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导入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河西走廊》纪录片的播出,在当地反响很大,所以课前播放《根脉》短视频,让学生了解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引出河西宝卷。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教材內容引入。我校使用的是湖南文艺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下册教材编排了《曲苑奇葩》以说唱为主的曲艺系列单元,所选曲目大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域的曲艺后,询问“我们当地有这种说唱艺术吗,或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学生自然会给出相关的答案。

(三)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时如同金子一样隐藏在矿石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它们。由于河西宝卷的独特性,相关图片和网络资料非常稀少。我们缺少教学必需的材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其实资料更多地存在于书籍和生活实际中,这需要教师不断地从民间艺人中寻常、发掘素材,这是让学生了解河西宝卷最基础的要求。

1.从地方图书馆中查找资料

教育需要适合的材料,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寻找富有地域色彩的本土音乐艺术资源,考察并研究这些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从而为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提供后援。所以,我们首先从文献中查找线索。在地方文献中,如:当地文史资料、民俗文化从书等书籍中,我们找到了不少有关河西宝卷的音乐艺术形式。

2.从民间艺人和民间研究者中听取建议

河西宝卷流传于民间,具有很强的传唱性,从民间艺人的口头讲述和演唱中,我们可以记录视频和图片。当然也可以参访民间研究者,他们对“念卷”有很大的研究,能准确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发展,记录更多的资料。如:组织学生观看了由我县文化馆精心编创的河西宝卷《丁郎救父》的演出。这台节目共五幕,在古典舞剧和原生态的宝卷说唱中推进故事情节。由于这是国内首次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河西宝卷说唱艺术,学生觉得新奇又好唱,看完学生竟然能哼那么几句,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学生总是会侃侃而谈。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念卷比赛活动。

在推进“宝卷进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从用心聆听到开口视唱,再发展到登台表演,努力引导学生在纵深的层次体验念卷的神韵。在学校艺术节和班级演唱会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排练以河西宝卷为题材的情景剧参加演出,通过比赛推进河西宝卷的保护和传承。

三、将河西宝卷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乡土人文精神。

河西宝卷含有丰富的儿童文学资源,其内容多为抑恶扬善,即兴教化、劝操守,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如:《孝顺卷》、《丁郎救父》等作品中,小主人公身上所具备的孝悌、勇敢、机智、善良的好品德,让我们看到青少年身上焕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对生活的不已追求。宝卷中劝人向善、助人为乐,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能培育学生的德育意识和乡土人文精神,拓宽学校乡土德育渠道。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河西宝卷是一种多元化艺术文化,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除了运用音乐范围内的各种艺术形式外,还兼容其他学科的艺术,就历史题材内容而言是对历史的综合,在词句的运用上展现出文学的魅力,将它搬到舞台上,是舞蹈、戏剧、美术的结合。此外,涵盖了地域文化、方言文化等特点,涉及的多种艺术形式都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对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一是河西宝卷已呈严重濒危态势,存世的宝卷卷本渐趋消失。二是传承人老龄化,随时会有“人亡艺亡”的危险。三是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听卷人的减少和萎缩,使宝卷文化的传承普及失去存活的环境和传播的市场。

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传承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为更大范围、更深入地保存、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和更有效的传承途径,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题性教育提供宝贵的资料。

(四)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地方音乐课程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为本土音乐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校建设和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乡土文化的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當,途径科学,就能活跃中小学音乐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非物质文化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Z].国发〔2006〕18号,2006-5-20.

[3]柳旭辉.娱乐的仪式——河西宝卷念唱活动的意义阐释[J].中国音乐学,2012(2).

[4]王文仁.河西宝卷的曲牌曲调特点[J].人民音乐,2012(9):65.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进初中音乐课堂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988。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
挖掘美术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高校主题式音乐心理辅导微课程资源开发与操作模式研究
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论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材源”“媒源”“生源”“社源”共创有效思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