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军
中职语文既是一门基础文化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影响着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把德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众所周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都是显性的,而情感目标是隐性的,是不可考量的,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同时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语文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做文章。一是以學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自学是非常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复习、作业等。自学不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自学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自强。二是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分发试卷、作业本等,学生会感觉受到了老师的邀请而被老师重视,从而实现了自身价值。三是设计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步骤,既要让知识系统化,更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比如,老师提问时要目视学生、用“请坐”、“谢谢”等礼貌语言,同时加上拍肩、点头、微笑等,肯定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引领学生学会交流。四是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为人师表,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老师走上讲台,第一步就是向学生问好,同时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五是教学设计中要逐层达到“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卖白菜》一文,让学生分组讨论买白菜老太太的性格特点,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交流各自的意见和观点,理解人物,巩固知识,同时引领学生学会理解、包容、诚信、善良。不同的课文应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明白、领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分析,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解课文,比如:《我的母亲》教学过程中,可运用问题法进行教学,教师先提问题,作者写了母亲的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对作者有哪些影响、文章围绕亲情写了几件事情等,让学生参与进来,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了解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优良品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并以事例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母亲乃至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学会爱;《好雪片片》中通过分析明净善良的流浪老人,引导学生无论处境怎么样,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善待和帮助残疾人,懂得给予别人温暖的做人行事道理;《卖白菜》中通过人物分析,教会学生借历史背景去理解人物,学会包容;《劝学》中通过讲读课文,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享受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中通过欣赏和朗读,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自然风景,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还应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和选择课文内容,课下分组准备,精心排练,课上再分组表演。因为有了课下的精心准备,追求高雅奢华生活、极具虚荣心的马蒂尔德,安于现状、老实本分的路瓦栽,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反映出19世纪末的法国政府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中小人物的理想和痛苦,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同时体会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生活片段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及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关于虚荣心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追求美好生活与虚荣心,从而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阵地,老师在讲读基础上,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教育和导向作用。
三、作文指导中的德育渗透
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作文是书面表达的重要形式。《我的母亲》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课,也就成为了学生入学的第一篇作文。要求学生一定要写与母亲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在平凡的家庭生活里发现母亲的美,感受母亲的爱,体谅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有的学生素材缺乏、写不出来,主要是对生活熟视无睹,关注不到积极方面,看不到母亲身上的优点。对于缺乏素材的学生,教师可以变“记者”,通过“采访”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职业等,引导学生发现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这样,让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爱与感恩的能力。通过批改作文,教师洞察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成长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和包容。比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母亲每天都练“狮吼功”,从起床、吃饭、上学、作业、睡觉,母亲一直在吼……母亲暴躁的性格给孩子心灵留下了阴影,通篇看不出孩子对母亲的一点体谅和理解。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上的修改,应找孩子谈心疏导,跟孩子聊聊为什么母亲这么暴躁,如果家庭负担轻一些、农活少一些、孩子再听话一些,母亲还会这样吗?引导孩子学会理解关爱母亲,从改变自己做起。还应找家长了解情况,疏导家长的情绪,引导家长与孩子实现顺畅的沟通交流,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孩子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受着各不相同的家庭教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作文,对于认知有偏差的学生要加以引导。比如,一个学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到校先与对方家长理论,护着我……”孩子错把这种方式理解为母亲的爱。这时候,教师应告诉学生母亲这样爱孩子的方式是不对的,教育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担责,告诉学生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先向对方道歉,做自我检讨,同时教育学生遇事冷静、宽容别人,避免矛盾的发生。
中职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都很局限。有的学生作文表达浅显、不到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提升。比如,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我的母亲》写作中提到:“小时候去河边游泳,母亲跟了去,拉回家就打,打完又很心疼,关心地问我疼不疼……”。笔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提炼成“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做得最惹母亲生气的事,也是挨打最重的一次。我知道,母亲打儿子是最不情愿的,因为一顿暴打,不止疼在儿子身上,更是疼在母亲心上。母亲管教我,从来不当着外人,我哪里做得不好,总是到家再教育。而我身上的优点,母亲总是当众夸我,这让我的成长充满了自信”。这样,既强化了母亲的优点,又让孩子将母亲的优良品质发扬下去,同时也帮学生打造出一篇不错的作品,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作文教学,也可以通过室外观察来完成。通过实践教学,告诉学生:写作不能瞎编乱造,要有生活,只有这样,作品才更真实,才更有感染力。
四、个别交谈中的德育渗透
中職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但应试教育下,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及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难,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些家长和初中的教师只看重文化学习和考试的分数,只因他们学习成绩不够好,就以偏概全,并把他们的缺点放大了,因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中职教师要抱着仁爱之心去接纳他们,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通过因材施教、个别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
语文教学中,每一本作业、每一篇作文、每一张试卷都是教师与学生独处的平台,批语就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学生进步一点点,都要给予鼓励和赞赏,让这种夸奖走进学生心里,化作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留意学生的个别情况,对于认知有问题的学生还要课下给予引导,让学生明白是非对错: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肯定并帮助他们寻找符合其兴趣爱好、最能发挥其潜能优势智能领域的项目,找到努力的方向,支持、帮助并鼓励他们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采取微小进步表彰法、相信进步法或期望进步法等多种激励手段,不断强化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逐步扭转消极自卑心态,给予学生足够的正能量;语文教师,对教书育人要倾注感情,做学生喜欢、学生信任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语文老师要带着感情去批改作文、批改作业,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倾情付出去赢得学生信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有了成长困惑就会主要向教师倾诉,教师在个别交流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把德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爱心和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