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仟
众所周知,留守学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的教育问题。在两年前,我才认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我只是耳闻“留守学生”四个字,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这类群体。但作为班主任,迎接新生开学报名的那一刻,绝大多数家长都诚恳而真切地对我说,自己长时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让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学习方面全仰赖教师费心。家长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深深的寄托,我的肩膀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一刻起,我与留守学生才开始真正有了接触。
在接触中,我对如何教育留守学生也有了感性认识。有的学生有着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品质,令人赞叹不已;有的学生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再加上爷爷奶奶过分地溺爱与放任,使他们养成了诸多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学生不懂礼貌,行为霸道;有的学生孤僻胆小,畏惧发言;有的学生不卫生,常说脏话;有的学生丢三落四,学习粗心……作为班主任,我深知小学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塑造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将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我想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如何培养留守学生行为习惯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真诚关爱与宽严相济
真诚关爱的目的是给学生温暖、感动,使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教师的宽与严,而宽严相济又恰恰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基本道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受教育观。
学生父母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家人外出打工,家中老人的管教也仅囿于衣食寒暖,所以得到父母的关爱是每一位留守学生心中最强烈的渴求。缺少了父母的教导和关心,缺少了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他们内心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班主任只有以爱育人,用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留守学生,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们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改正自身的缺点。
以学生佳珍为例。佳珍的父母都在沿海地区打工,每年春节,一家人才能团聚。平时,她的家庭作业处于无人辅导、无人监督的状态,所以语文成绩一直徘徊在四十分左右。最为严重的是,佳珍写字的基本功非常不扎实,我几乎无法清楚识别她的笔迹。为了帮助佳珍练好字,我开始尝试每周指导她写字,要求她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指导她手指腕关节运动的幅度。我从汉字笔画间架结构开始讲解,并辅导她一些写字的规律性知识。同时,我还规定她每日练习写描红和字帖。渐渐地,佳珍的书写有了长足进步,小有成就感的她逐渐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调动了她的学习积极性。
班主任的工作经历还告诉我,严格是一种给予保护性的关爱。在农村,许多成人都有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如言语粗鲁、不注意个人卫生。然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长期耳濡目染不健康的语言和行为,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在一次活动课中,学生其乐哭诉小魏用肮脏,甚至侮辱人格的语言辱骂她,极大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震怒之余,我立即严厉得批评和教育小魏。第二天,我利用班会课,向全班学生提出了使用文明用语的要求,并每周对言行文明的学生予以表扬。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形成了良好的风气,言语粗鲁、不尊重同学的现象大大减少。
二、严于律己与言传身教
留守学生的生活圈非常窄,一天之中,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与教师形影不离。由此而见,教师的言行舉止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对学生而言,教师既是示范,又是形象;对教师而言,自己既是表率,又是鞭策,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表率。
行动是无声的教诲,胜过千百次的说教。它将抽象的道德标准变为具体、形象的活动,给学生以示范、提醒,对其行为习惯产生感染。如在开学后不久,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卫生习惯较差,教室内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班级清洁工具随地而置的情况十分严重,而且学生对此似乎习以为常。起初,我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习惯,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让他们产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但是,我逐渐意识到,纵使学生的认识上已经有所转变,明白这些道理,但在行动上仍难以纠正。于是,我改变了教育方式,由单一的言辞说教转变成言行合一。每次走进教室,只要发现地面有废纸或其他垃圾,我就会俯身捡起,把它们扔到垃圾筒内;当吐痰时,我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巾;看到讲桌杂乱、污脏,我会动手清理干净;午餐时间,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先洗手,再进餐。
教师的举手投足,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意识到自身行为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并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一旦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增加他们重复良好行为的概率,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联合与网络助力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留守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原本家庭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但父母为了家中生计,不得不在他们咿呀学语时远离家乡,四处奔波。这些学生本该享受的关爱与教育被现实无情地干扰。在这种环境下孕育的家庭教育,其教育效果是苍白无力的。
为此,我尝试把传统家校沟通与现代网络通信结合起来,进行家校教育的交流与融合,挖掘家庭教育的优势,拉近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共同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首先,我会开展不定期家访。家访能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还可以抓住机会说服老人们多管教孩子,不要随意打骂或者娇宠孩子。
其次,我会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如QQ、微信等工具,增进教师与学生父母之间的沟通,让家校联系更为便捷化、高效化。互联网工具解决了传统家校沟通中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即教师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络不畅。借助新时代的网络平台,我不断创新沟通形式,开展紧密联系。如与家长建立微信交流群,我会经常在微信交流群中发布校园信息、学习指导、作业布置、习惯养成等内容,并鼓励家长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另外,我会上传视频,及时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适时提醒他们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动态、行为表现等,让孩子们体验到父母的关爱。
四、强化实践与评比激励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实践,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留守学生缺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加之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习惯养成往往会遇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习惯成自然”,在他们身上似乎更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教师的智慧。
考虑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活动,我以实际活动为载体,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并建立和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如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我开展了“座位环保员”“家庭卫生小卫士”等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组织了“朗读比赛”“练字比赛”等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举行了“演讲比赛”“礼仪之星”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激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我都会以“好习惯之星”的评比形式记录在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此外,除了授予他们相应的“好习惯之星”称号之外,我还把他们的照片展示在“班级荣誉栏”中。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励了他们将良好行为习惯延续下去。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科学地开展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持之以恒,让留守学生习惯素养取得教育成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珀玕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