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玲
摘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教育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影响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和良好习惯养成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回汉家庭幼儿教育的差异和民族特征。
关键词:回汉家庭 幼儿教育 差异 民族特征
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都有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意识。因为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本民族互相认同、互相帮助的重要标志,还是造就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精神力量。各民族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民族语言和生活方式传递下来。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分析了回汉家庭幼儿教育的差异和民族特征。
一、回汉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差异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回汉幼儿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截然不同。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情感温暖和干涉保护幼儿方面,汉族家庭的得分远远高于回族家庭;在惩罚严厉的程度方面,回族家庭的得分高于汉族家庭。为了验证定量的结果,笔者选取了两个案例,进一步说明回汉家庭幼儿教育方式的差异。
案例一:思甜,六岁,汉族,幼儿园大班,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开小卖部。
周六早上,妈妈准备好牛奶、鸡蛋和馍馍,就要去小卖部。临走之前,妈妈交代思甜吃完早点,并给她拿了一套干净的衣服,叮嘱她把脏衣服换下来,还交代思甜完成周五教师布置的作业,背出教师教的儿歌。妈妈走后,思甜写了一半作业,就开始看电视。中午,妈妈回来,问思甜:“今天作业写完了吗?是不是偷偷看电视了?”之后,妈妈就去做饭。吃完饭以后,妈妈让思甜睡觉,并要求思甜在家好好写作业,不要看电视。
下午五点半,妈妈回家了,思甜还在看动画片,妈妈问:“作业写完了吗?爸爸给你买的书看了多少?”思甜说:“我不愿意看。”妈妈看到思甜的衣服因为吃零食弄脏了,说道:“早上刚刚给你换的衣服,怎么就弄脏了?”思甜继续沉浸在动画片里,根本没有注意妈妈在说什么……
干涉保护是汉族家庭幼兒教育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过高的教育期待下,思甜的妈妈把周六的时间安排得很满,尽管她给予了思甜无限的关爱和温暖,但是这样阳光般的温暖是以孩子认真学习和服从指令为基础的。
案例二:马小虎,六岁,回族,幼儿园大班,父亲和母亲开牛肉面馆。
来到马小虎家,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热情,马小虎的母亲给笔者沏茶,马小虎的父亲告诉笔者,孩子在隔壁屋里玩。一会儿后,马小虎端了一些馓子(回族待客的一种油炸食品)进屋。可是在进门时,他被门槛绊倒了,馓子撒了一地。马小虎惊慌地看着父亲,急忙把馓子捡起来。他父亲骂道:“跟你说了多少遍,你就是记不住,让你走路小心一点儿。”他父亲挥起空中的手停住了,看看笔者,最终还是放下来了。这时,马小虎的姐姐来了,帮忙捡,可是他父亲说:“到一边去,没有一个中用的。”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回族家庭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强,严厉是回族家庭教育幼儿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小虎的父亲在外人面前直接批评孩子,而且习惯性地想要挥手打孩子。
二、回汉家庭幼儿教育的民族特征
自古以来,汉族都是以农业为主,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汉族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和经济收入处于优势地位。与回族家庭相比,汉族家庭对幼儿的教育相对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投资较大,所以在情感温暖方面得分较高。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族家庭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非常重视幼儿的学习;回族家庭幼儿教育的民族特点是建立在其民族意识之上的,它反映在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回族家庭特别重视培养幼儿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从小给幼儿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他们很少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保护孩子,对孩子读书支持力度不大。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家庭教育对回汉幼儿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课题申报号:WW2015_243。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新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