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個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节选自洪烛《母亲》,题目为编者加)
读写对接
母爱乃人间第一情,正因为如此,它横越中西,纵贯古今,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与此相关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厨房不仅象征着美食,同时也蕴藏家的温暖,让每一个游子的心有了着落。在《氤氲在厨房里的爱》一文中,一本满是铅笔与钢笔勾画的菜谱,是母亲每个日子为家人精心准备菜肴的结晶,带给家人无限的欢愉;它勾勒出家的模型,描绘出爱的篇章。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厨房柴米油盐的神奇调和,是母亲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的展现,是我们记忆深处最初与最美的味道。但是有些时候,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发现那个最亲的人已不在了,但是专属于她的味道却依旧在记忆中闪亮。在事情的处理上,作者很好地做到了详略得当,对母亲做的其他菜的描画并不多,而在她做的烙饼、炸酱面上略施笔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
而在《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文的第二段中,作者妙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与母亲告别时,既不忍惊扰母亲的动作,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第三段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现实,这让作者意识到一定要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同学们在写母爱类文章时,除了要在人物描写上下功夫,最需掌握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叙事上的详略结合。这也是新课标对写作叙事文提出的要求。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的淡妆浓抹,其实就是指写作中的详略得当。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是写好叙事文的关键之一。
具体写作时,同学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题目定详略。2.根据文章的体裁定详略。3.根据结构定详略。4.根据内容定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