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口关楼是明代长城上至今唯一健在的保持了原貌的关楼。自2004年6月至今,我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
我由桃林口翻山来到刘家口东山时天色已晚,我此行的目的是详细拍摄记录长城现状,因此不急于赶路,在一座残敌台内扎下营寨。天亮之后我又把昨晚因天黑未能拍摄的长城重新补拍过,这才继续向刘家口前进。
刘家口东山山势平缓,因此敌台修建的十分密集,空心敌台和实心马面共有十几座,其密集程度不下于著名的金山岭长城,可惜被毁坏的极其严重,已经没有一座完好无缺的了。
有些敌台和马面上的砖结构已经完全被拔掉和拆光,城墙本是石墙外包砖的,现在包砖已经基本没有石墙大部分都成了碎石碓。有一座更惨,基座外包砌的条石都被抠走了。长城外侧山顶的烽火台也未能幸免。
在刘家口东山临近关口处有一座奇迹般完好幸存下来的三眼敌台和一座圆形的小月城。
刘家口城堡南门有残墙,刘家口堡内基本被废弃,一座略可见旧貌的老宅子,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当初是什么人住在这里?是戍边的将士?是尾随将士而来扎根在这里的家眷?还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世代百姓?
在刘家口堡西墙俯瞰关楼和西山上的长城,关楼相当高大,我站在下面尚且不及三层条石基高,这样的关楼在冷兵器时代足以令北虏望而兴叹。
心里不由想起木兰辞里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门洞上方有石匾,线刻双勾四个楷书大字“刘家口关”,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我正努力想看清上面的字时,飞来两只麻雀落到匾框上,好像是在帮我辨认一样。
再细细探究关楼,关楼平面为长方形,内有回廊环绕,中心为三个小隔间,北回廊已经塌顶。南侧回廊西端也露了大窟窿。东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楼梯口可登上楼顶,但因为顶部已经坍塌的位置正对着梯口,顶层已经上不去了。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放弃冒险上去。
关楼内有“万历六年岁次戊寅重建刘家口关”的碑记,文字端庄,有颜柳之风,刻痕清晰,保存完好。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时间短暂,那就拓片一张,回去有空仔细研读吧。
关楼两翼原与城墙连接,紧锁山沟最狭窄,如今城墙早已被拆毁,关楼因早年被村中存放柴草而幸存下来。万幸万幸,让我们这些人还得以能窥见这破损的历史遗迹原貌。
青龙县到卢龙县的公路从关楼西侧的山坡上通过,可能正因为这样,它才没有像那些大部分长城关口那样被拆关通路,关楼万分幸运又逃过一劫。
爬上去,从西山坡上俯瞰关楼,旁边的就是青龙至卢龙公路。
回望刘家口一带的长城,部树木浓密处就是刘家口堡。
近些年在关口北侧新建了一個巨大的矿场,开山放炮,机器轰鸣,严重破坏了环境,并且威胁着长城和关楼的安全。矿场和关楼几乎门对门。
我听当地长城保护员蒋大叔说,每当矿场炸山时候,村子里都感觉大地在震颤,他很担心严重开裂。
我当晚住在更西边的徐流口西山上,竟然都能听到矿场的机器彻夜轰鸣,大车往来不息,不知村中乡亲怎样忍耐。矿场产生的粉尘到处飘散,关楼及附近的河沟里都是灰白色的泥浆,老乡说根本无法在外边晾晒衣物和粮食。
矿场的批建者和投资者是什么人?
把附近的乡亲和刘家口关楼逼到了一个相当窘困和危险的境地。某一天,如果有消息传来,说刘家口关楼的北墙倒掉了,我一点都不会意外的。
远眺刘家口东山上的长城,虽然残破,但仍相当有气势。
刘家口西山顶的敌台,2004年到这里的时候,它还是只是北墙坍塌,现在东墙也已经消失了。
向西望,长城继续向徐流口、河流口而去,视野下方的敌台就是卢龙县和迁安市的交界处。在交界敌台西侧回拍,清晰地看到高处的残敌台就是刘家口的西高楼。再仔细看,发现两地交界敌台右侧山坡上多了白色界桩。
在高处下眺:左边是以长城为界的青龙县;右边界桩上部是卢龙县,下部是迁安市。编辑/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