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
【摘要】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四组,记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每组50例。Ⅰ组患者单独行常规腹腔镜手术,Ⅱ组行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Ⅲ组行腹腔镜手术联合孕三烯酮,Ⅳ组行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治疗后,对四组患者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三组手术联合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Ⅱ组、Ⅲ组、Ⅳ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Ⅰ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Ⅲ组、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当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其中,联合使用米非司酮具有最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同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3.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3-0138-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引发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周围组织纤维化转变造成异位结节。患者通常具有不孕、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痛、痛经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都有着十分不良的影响。在临床上,主要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手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2011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记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
Ⅰ组患者50例,年龄21~40岁,平均(32.8±2.3)岁;Ⅱ组患者50例,年龄23~44岁,平均(35.6±2.1)岁;Ⅲ组患者50例,年龄20~41岁,平均(34.7±2.2)岁;Ⅳ组患者50例,年龄25~45岁,平均(35.9±2.8)岁。4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且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所选患者中,不包括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不包括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患者,不包括无法配合治疗或失访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月经期间,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行腹腔镜手术。根据AF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评分标准进行修正,在腹腔镜下完成分期评分[1]。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清除,包括子宫悬吊术、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等,同时行卵巢修补术。在手术之后,使用甲硝唑液、生理盐水等对患者腹腔反复冲洗,在盆腔创面涂抹防粘液。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 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在手术的基础上,Ⅰ组患者不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Ⅱ组患者联合使用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10950202)进行治疗,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口服1次/d,12.5 mg/次,连续服用3个月;Ⅲ组患者联合使用孕三烯酮(国药准字H19980020)进行治疗,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口服2次/周,2.5 mg/次,连续服用3个月;Ⅳ组患者联合使用GnRH-α(达菲林,H20140298)进行治疗,术后第3天开始用药,每4周肌内注射1次,3.75 mg/次,连续使用3次[2]。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四组患者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三组手术联合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盆腔痛性结节消失;有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盆腔痛性结节变软、缩小;无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未缓解,盆腔痛性结节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的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Ⅱ组、Ⅲ组、Ⅳ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Ⅰ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 ALT异常1例、痤疮4例、性欲下降2例、阴道出血1例、肥胖2例、阴道干燥1例、潮热1例,共12例,发生率为24.00%(12/50);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ALT异常1例、痤疮5例、性欲下降6例、阴道出血5例、肥胖8例、阴道干燥3例、潮热2例,共30例,发生率为60.00%(30/50);Ⅳ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ALT异常6例、痤疮7例、性欲下降8例、阴道出血5例、肥胖5例、阴道干燥2例、潮热2例,共35例,发生率为70.00%(35/50)。Ⅱ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Ⅲ组、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会造成患者持续性疼痛,对女性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都有着十分不良的影響。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不过,在手术当中,对于较小病灶难以彻底清除,术后容易复发,且治疗后容易发生诸多不良反应[3]。因此,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米非司酮、孕三烯酮、GnRH-α等。
GnRH-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10钛化合物,可对垂体细胞释放FSH、LH等进行促进。不过,长期用药可能造成垂体GnRH受体耗尽,对垂体产生降调节作用,降低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可能出现暂时性绝经的情况,发生明显的低雌激素症状。同时,此类药物通常价格昂贵,因而患者难以接受[4]。孕三烯酮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当中的一种常用药物,能够发挥抗雌激素、抗孕激素的效果,具有雄激素样活性,可对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进行抑制。同时通过抑制卵巢分泌功能,降低血液中雌孕激素水平[5]。此外,能够对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受体产生直接作用,促使子宫内膜及异位子宫内膜的萎缩。米非司酮则是一种类固醇药物,可对受体水平产生作用,发挥抗糖皮质、抗孕酮的效果。同时,能够对垂体、下丘脑中的孕激素受体进行下调,进而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产生作用,对LH、FSH水平产生影响,对卵泡发育产生抑制,延迟排卵。配合诱导黄体溶解的效果,降低患者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诱发无周期性激素模式[6]。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当中,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与孕酮受体之间的亲和力较高,能够对孕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进行有效的阻断,降低内膜血管的生成,使子宫内膜发生萎缩。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在停药之后,患者的卵巢能够快速恢复排卵[7]。同时,和GnRH-α相比,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在用药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对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确保具有良好的意义。米非司酮抗雌激素作用,能够对子宫内膜产生直接作用,从而使体内保有一定量的雌激素,能够降低由于低雌激素症状引起的盗汗、潮热等症状[8-10]。经本文研究表明,在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使用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取得优于单纯手术的治疗效果。同时,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低于孕三烯酮和GnRH-α。
综上所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当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其中,联合使用米非司酮具有最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长虹,陈淑华,王永芳,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2):32-33.
[2]杨慧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0):48-50.
[3]石艳芳.腹腔镜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34-35.
[4]周伟莲.不同护理方式对米非司酮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6):93-96.
[5]赵瑾,杨秀萍.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8):47-49.
[6]茹敏晖,骆谏英,欧阳玉霞,等.腹腔镜联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140-142.
[7]刘书英,林洁.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5):147-148.
[8]刘泽星,徐驰,卢北燕,等.血清CA125及CA199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中的表达与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1):142-144.
[9]赵瑞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观察[J].醫药前沿,2015,5(36):93-94.
[10]赵英.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11(2Z):7-8.
(收稿日期: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