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淑珍
摘 要: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常常被遗忘在角落,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偶然性,缺少教师必要的具体指导,甚至有的学生只读一本语文书,还没有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的方法,充分挖掘资源,让阅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
课外阅读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丰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重要的语文实践形式,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那么我们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应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而言,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以得到阅读满足。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一听到老师讲故事,孩子们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一个个或惊险、或有趣、或令人感动、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孩子们陶醉其中。正当孩子们情感交叠,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可戛然收声告诉他们: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阅读课外读物,其意义和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技巧去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要读出实效。
(1)结合课堂教学传授读书方法。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在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画出精彩片段欣赏品味,还可在适当的地方圈点批注,写上自己的感悟。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要想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泛读、精读、选读是常用的阅读方式。①泛读:针对报纸,文摘、刊物大可泛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即可。大体地把没用的略过,这样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需求点。②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要精读,“从厚到薄”,然后到“从薄到厚”。意思是拿到一本书后,做笔记,查资料,争取每个句子、每个词都要弄懂,读得越来越厚,等这本书知识点大都明白后再提炼书中的精髓,为我所用,把书读“薄”。③选读:书不在于读得有多少,而在于悟出了多少。时间短,选短篇,读一篇,悟一篇;时间长,读经典,花点时间长经验。这些方法可按课外阅读的目的与需要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用科学的方法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挖掘资源,让读书成为习惯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可以同时开放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可让学生自带图书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还要充分发挥网络阅读优势,可在班级微信群、教师微博上专门上传一些经典阅读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宜的阅读计划,保证阅读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起一切阅读资源,课内外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
“让读书成为习惯”“静静阅读”“定能生慧”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每完成一段讀书之旅,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分享;通过讨论去了解其他的书,激发阅读更多书的热情。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阅读量,也才可能有“举一反三”的博览,还可以把课外阅读与各种活动相结合。如我组织学生成立了“读书会” “阅读组”“课外阅读沙龙”等,经常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如“我的读书故事”“我推荐这本好书” “经典读物知多少”“我最喜欢的经典”等,面向全体,在全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真正让读书成为学生们的心理需求,成为良好的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不断扩大阅读量,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