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芳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然而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除了考虑孩子们能力的发展,更应该把培养德育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如果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善于发现和利用机会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也能体现更大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59-02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活动课程开发的经验。对于主题的开发,研究活动的课型研究、活动组织都有相对稳定的模式。然而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除了考虑孩子们能力的发展,更应该把培养德育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如果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善于发现和利用机会,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也能体现更大的教育功能。
一、在大课程体系下发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既要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成长追求。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校的活动对少年儿童成年后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课程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的重点,落在活动一词。它的本质,是一门活动课程。它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把教育视为连续的智性成长历程。课程的实施就是以教育历程为目的,协助学生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个体。从这一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要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怎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更要关注孩子们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产生了什么样的认知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观。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怎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发现教育契机,或者与德育实践活动、少先队体验教育有机地进行整合,发挥“大课程”优势,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活动课程,它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课程的本质决定了它与德育工作的交互性。就学习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而德育工作的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但是两者从目标、载体以及对象上来看,都是以活动为载体,都是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群体合作形式,注重实践和体验,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德育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互补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蕴含丰富的德育题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通过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少年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为学生人格健全和道德养成提供平台,打下基础。
1. 发掘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元素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优良的教育中学来的,是从爱的熏陶中萌发的,是在适合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很多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主题活動,特别是社会与文化领域的主题活动,内容包括:社会变迁、社区参与、传统节日、地方特产、名人逸事、风土人情……在这些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孩子们对于国家、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能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心。例如,笔者在开展“五月五过端午”这一主题活动时,刚好遇到了韩国对端午节申遗成功而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的时节。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笔者就引导孩子们对于韩国为什么能申遗成功这个问题开展研究。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来源、韩中两国端午节的传统异同、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风俗等等。在活动总结展示阶段,不少孩子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为祖国骄傲、我们的老祖宗真了不起、我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向身边的人多宣传……一点一滴,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不知不觉中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2. 发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德育元素
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界的重视,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素质和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否在小学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启蒙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但是它又与传统的活动性课程有所不同,它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强调学生自身的参与、感受、体验与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然与环境领域的主题活动就蕴含了很多这方面的德育元素。内容包括:生态平衡、交通情况、四季变化、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身边科学……
3. 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新时代的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发展个人能力,也兼顾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如果只会读书,双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孩子,显然是和我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们关心社会时事的习惯。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就为孩子们关心时事政治、提高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生活的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有了解,才有关心,有关心,才谈得上行动。因此,我们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因素。
4. 培养家庭责任感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提出要学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适应、会健体。教育只有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吸收并利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人才。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存在着会学习,不会生活的现象。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生活自理能力的退化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它应该也有能力成为联系学生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纽带,在课堂或者课后增加充分的空间与机会,让孩子充分动手,切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 培养合作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的基本形式。在活动中,小组分配时,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作一点指导,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到自身在交往合作的不足,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时机,有針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受欢迎,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合作;为什么有的学生很不受欢迎,大家不愿和他交往合作;怎样做才能受别人欢迎;在和别人交往合作中有哪些技巧等。那么,教师的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一个个研究小组成立了。同时,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在组成小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小组组成的影响因素,如空间因素、人格因素、指导因素等。这些认知对于学生未来的活动和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所说的重视课程的德育功能,并不是说要生搬硬套,从而改变课程目标的本质。让我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掘课程的教育功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得更深入,走得更长远。
(编辑:张 婕)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