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7-06-19 01:11方嵘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方嵘

[摘要]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错误,分析后发现导致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使学生学会审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审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3601

解答数学问题前的关键步骤是审题,也就是解读问题,即将题目中的未知与已知条件理清,并探究条件之间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审题,使学生最终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一、通过口述促进审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并未去理清其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看到数字便进行解答,最终因未注意到题中隐藏的条件而出现解题错误。更有甚者,题目还未看完便进行解答,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题指导时,应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并强调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字。在读懂题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进行叙述,将题目中的问题和条件理清,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数量关系。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一共为120吨,甲仓和乙仓的粮食之比为1/3,问甲、乙两个粮仓分别有存粮多少吨?”教师先让学生阅读题目三遍,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我由“甲仓和乙仓的粮食之比为1/3”这句话知道,1/3并非存粮总量120吨的1/3,而是将乙仓的存粮作为单位“1”。

生2:该题的已知条件是两个粮仓的存粮共为120吨,需要求出甲、乙两个粮仓分别有多少吨存粮,由于两个粮仓的存粮并不是总吨数的1/3,因此不能用120吨乘以1/3求解。

……

通过口述的方式让学生将题意表达出来,能够使他们寻找到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即单位“1”并非甲、乙两个粮仓的粮食总量,而是将乙仓的存粮视为单位“1”,因此不能直接用120吨与1/3相乘求解。由于这题单位“1”的量并不明确,所以可借助方程(或分数除法)进行求解。

二、通过思考促进审题

在解题过程中,若学生不开动脑筋思考,则难以深入理解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更不可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解题经验来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让学生进行思考有以下目的:第一,调动学生以往解题中积累的经验,用于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第二,更好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提高解题效率;第三,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便于正确解答问题。

例如,教学运算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运算律计算250×44。由于此题出现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所以多数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会采用乘法分配律。为了让学生应用多样化的运算律进行解答,教师可在学生计算之前,先引导他们思考:“250乘以哪一个数恰好为整千数?”这样,学生通过思考便能够意识到应该怎样将这两个数进行拆分,进而适用于简便算法。如部分学生将44拆分为40+4,则该题便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即250×40=250×(40+4)=250×40+250×4=10000+1000=11000;一些学生将44拆分为4×11,该题的解法则变成250×44=250 ×4×11=1000×11=11000,从而有效地运用了乘法结合律进行解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能更好地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行解答,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三、通过图表促进审题

由于图表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图表,有助于明晰题目中蕴藏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最后正确地解决问题。鉴于此,针对难度较大且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仅凭口述与思考难以明确数学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画图法进行解题。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由于“倍”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解答涉及倍的题目时,通常会产生较多的错误。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两组三角形(见倍的认识右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思考,之后说说自己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同时说出图中的图形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样教学,既利于学生理解倍数之间的聯系,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生掌握倍数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可再说出几个倍数,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加深他们对“倍”的概念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适时适度地渗透审题策略,并耐心指导,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杜华)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