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妍 吴敬
【摘要】吞咽障碍未及时有效治疗,易造成患者脱水、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和吸入性肺炎,不仅降低了生存质量,甚至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临床发现,不同针刺手法联合治疗吞咽障碍更为有效,本验案介绍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诸穴合用,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通利机关、调理舌咽之本,从而恢复咽喉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吞咽困难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治疗质量,还可配合电刺激、康复训练以更有效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关键词】吞咽障碍;针刺疗法;调任通督;醒脑开窍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01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其中以延髓梗死导致的吞咽障碍较为多见,且多为中、重度吞咽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咀嚼及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发生脱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甚至呼吸系统感染和意外呛咳导致的吸入性肺炎,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1]。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水平,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现阶段对于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和中药治疗,而针灸疗法治疗吞咽障碍疗效较为突出[2]。 临床实践发现,不同针刺手法联合治疗吞咽障碍有更为显著的疗效,故本文介绍调任通督针法[3]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男,60岁。患者于2017年1月10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持续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头痛、饮水咳呛、呃逆不止、呕吐,喉部自觉异物感,憋气,当时神清,无胸闷、二便失禁等症。后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脑CT示双基底节缺血灶软化灶,颅脑MRI示延髓梗死灶,可疑右枕叶梗死灶。诊断为脑梗死。查体: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持续性活动不利,舌肌运动无力,伸舌不灵,发音困难,吞咽反射减弱,饮食水呛咳,饮食胃管注入,SSA[4]评分:30。西医诊断:脑干梗死;中医诊断:类噎嗝。予针灸治疗,以调任通督针法配合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调任通督针法:平补平泻针刺百会、风府、“舌三针”(廉泉及廉泉穴上0.5寸再旁开0.5寸左右两穴)、天突,百会得气后接电针仪正极,用疏密波,风府得气后接电针仪负极,用疏密波,得气后均留针25 min。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翳风。操作:内关行捻转泻法,水沟行雀啄泻法,三阴交行提插补法,极泉、尺泽、委中行提插泻法,风池、翳风、完骨3穴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各穴除极泉、委中不留针,其余均留针30 min。6次/周,14天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吞咽障碍明显减轻,基本上经口进食,无口角流水,吞咽时有喉部运动,可重复吞咽,能够全部饮完一杯水(60 mL),中间咳嗽1次;SSA评分:19,症状较前明显减轻。
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喑痱”、“类噎嗝”范畴,以吞咽障碍为主症,其特点为痰浊瘀血互结,阻闭经络清窍,咽喉部闭塞不通。
调任通督针法选用百会、风府、“舌三针”、天突为主穴。百会穴居巅顶,督脉经穴,针之以升阳益气;风府居项部,内应咽喉,督脉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针之以通关利窍;“舌三针”,居舌骨上缘凹陷,任脉经穴,针之以增强利咽开窍之功,尤善治疗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症。天突居胸骨上窝,深部为气管,任脉经穴,针之以清喉利咽、养阴生津、舒通气机、调理舌咽。
石学敏院士认为延髓麻痹病理机制可概括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闭阻”,肝、脾、肾脏气虚衰,导致气血阴阳寒热失调,风痰瘀血等病理产物阻闭经络清窍,致使气机闭塞不通,机窍失灵,证为本虚标实之候,因此治疗施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之法[5]。
本验案结果表明,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诸穴合用,可奏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激发舌部经气以通利机关之功,以恢复咽喉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吞咽困难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治疗质量,还可配合电刺激、康复训練以更有效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 澈,院立新,张根明,常静玲,等.针灸综合治疗方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5(30):9-10.
[2] 吴文燕.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185-185.
[3] 吴永刚,刘远声等.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0(11):1829-1830,1866.
[4] 张 婧,王拥军,崔 韬.脑卒中后吞咽困难9个评价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01-1203.
[5] 石学敏,杨兆钢,周继增,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8):491-493.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