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效果观察

2017-06-19 19:18李晨宇秦定霞姚燕丽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重建术盆底盆腔

李晨宇 秦定霞 姚燕丽

(永城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河南 商丘 476600)

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效果观察

李晨宇 秦定霞 姚燕丽

(永城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河南 商丘 476600)

目的 探讨改良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1年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5%,与对照组92.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复发率为5.26%,对照组分别为14.04%、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器官脱垂行改良式保留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具有一定运用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盆腔器官脱垂;改良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

盆腔器官脱垂是妇科常见疾病类型,以往临床多采用传统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壁修补治疗子宫器官脱垂,但该病病因较为复杂,加之传统术式风险大且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仍未达到理想水平[1]。近年来,盆底重建术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盆腔器官脱垂临床治疗,且随医学研究深入、医疗水平的发展,该术式经历了多次改良,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同时,还可保留患者子宫[2]。本研究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通过设置对照组,探讨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均符合盆腔器官脱垂临床诊断标准[3],并伴有排尿及排便异常、外阴部出血等临床症状,知晓本研究并自愿加入;排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7例。观察组年龄45~68岁,平均(55.71±2.32)岁,其中子宫脱垂21例、阴道前壁脱垂17例、阴道后壁脱垂19例;对照组年龄46~69岁,平均(56.15±2.46)岁,其中子宫脱垂20例、阴道前壁脱垂17例、阴道后壁脱垂2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全麻,并使会阴充分暴露,实施阴式子宫切除术,术后关闭腹腔膜,常规留置尿管,密切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1.2.2 观察组 行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手术分前盆腔悬吊及后盆腔悬吊进行,行持续硬膜外麻醉。①前盆腔悬吊:阴道间隙注入0.9%氯化钠溶液进行分离,将膀胱底至膀胱颈下1 cm 处阴道黏膜纵行切开,环形切开宫颈上方2 cm处阴道壁;朝向耻骨降支钝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致其内侧,游离出膀胱主韧带及宫颈韧带;于平尿道外口水平两侧股沟处做一5 mm切口,并沿耻骨降支内侧对切口进行穿刺,将10丝线牵引至阴道外侧备用;于上切口旁开1 cm,下方2 cm处作5 mm切口,沿切口向闭孔下端进行穿刺,对侧食指引导穿刺器转向阴道内,穿刺槽内放置10号丝线牵引出备用;根据手术视野将Mesh网片剪成蝴蝶状,使用10号丝线将网片4翼缝扎固定于网片阴道端,并对丝线进行牵拉以展平网片,于膀胱壁无张力贴附;牵拉网片4翼穿过闭孔筋膜,缝合阴道前壁。②后盆腔悬吊:纵行切开阴道后壁至后穹隆顶端下3 cm,钝性分离阴道直肠使骶棘韧带暴露;于肛门向后、向外3 cm处作0.5 cm切口,对皮下组织进行穿刺至阴道直肠间隙;穿刺器向内进入阴道2~3 cm并于肛提肌穿出,将10号丝线牵出备用;蝴蝶状网片使用10号丝线固定,肛查确定直肠无损伤后,对肛门外下方两切口处10号丝线进行牵拉,调动网片至阴道后壁可容纳2指,并贴附于直肠黏膜无张力处,对阴道后壁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1年复发率。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进行评价,并作为疗效评定标准:0度为治愈;Ⅰ~Ⅱ度为有效;Ⅲ~Ⅳ度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5%,与对照组92.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7,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复发率为5.26%(3/57),对照组为19.30%(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盆腔器官脱垂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多发于已婚女性群体,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引起盆腔器官下移进而造成器官位置与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外阴部块物脱出为盆腔器官脱垂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排便及排尿异常、炎症、外阴部出血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盆腔器官脱垂,虽可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需对脱垂器官进行切除,导致盆底正常解剖结构改变甚至破坏,术后易出现伤口感染、尿失禁等并发症,且复发率较高,无法满足当代女性需求[5]。

改良式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是在盆底整体理论基础上,以解剖结构恢复达到功能恢复为根本出发点,经3个平面对盆底进行悬吊,进一步保证盆底完整性,恢复机体正常生理解剖结构,使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实现质的飞跃,对广大女性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复发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传统手术方式与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均可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较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更加显著。传统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壁修补选择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子宫切除,改变女性正常生理结构,难以被还需生育功能的育龄妇女接受,且随年龄增长,患者组织随之松弛,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改良式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通过悬吊、修补松弛组织,将原有病损组织采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代替,实现盆底组织结构重建,具有较好弹性效果,无排斥反应,可作为患者体内长久有效的“柔性支架”。改良式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控尿效果好,有效保留子宫等无病变组织,且不易复发。

综上所述,盆腔器官脱垂行改良式保留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具有一定运用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1] 刘莉娟,岳青芬.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90-91.

[2] 王冬梅.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2):57-58.

[3] 张秋实,刘晓霞,宗珊,等.保留子宫的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7):1095-1097.

[4] 宋玲.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10(10):102-103.

[5] 李宝恒,黄惠娟,宋岩峰.改良Prolift盆底重建术在治疗合并子宫颈延长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3):174-179.

[6] 李炳琪,郑春兰,王春昱.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术后短期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0):3365-3367.

R 71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9.020

2016-12-05)

猜你喜欢
重建术盆底盆腔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时间选择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