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水平
·论著·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内皮素影响研究
孙水平
目的 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初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经CT或MRI证实,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7例。2组均接受常规基础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苦碟子注射液,静脉滴注。监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IL-6、TNF-α以及hs-CRP降低(P<0.01),血浆ET-1降低(P<0.01),NO升高(P<0.01),NIHS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降低(P<0.01),BI评分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IL-6、TNF-α以及hs-CRP较低(P<0.01),血浆ET-1较低(P<0.01),NO较高(P<0.01),NIHS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较低(P<0.01),BI评分较高(P<0.01),有效治疗率较高(P<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降低hs-CRP及ET-1水平密切相关。
脑梗死急性;苦碟子注射液;依达拉奉;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
脑梗死(CI)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氧、血所致的软化坏死[1]。急性脑梗死(ACI)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2],发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致残及致死率的临床特点。ACI好发于中老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溶栓治疗是治疗ACI有效方法[3],但由于其条件苛刻,临床应用大大受到限制。目前,ACI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神经保护剂等[4]。ACI急性期治疗直接影响患者预后[5],因此早期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极其重要。临床上单一药物治疗ACI效果不理想,而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可提高治疗ACI疗效。本研究将采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对hs-CRP及内皮素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经CT或MRI影像手段证实,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69±8.14)岁;伴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17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7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8例,脑干3例,额叶2例,颞叶8例,枕叶4例,顶叶2例。研究组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8.24±8.23)岁;伴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19例,高血脂11例,糖尿病5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干4例,额叶3例,颞叶5例,枕叶3例,顶叶2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梗死区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中ACI相关诊断标准;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未予早期溶栓治疗;年龄40~80岁,入院时无意识障碍,能积极配合治疗;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伴严重深度昏迷;血压控制不理想,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 Hg;伴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凝血机制障碍以及出血倾向;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伴严重并发症,须采取急救措施;存在苦碟子注射液或依达拉奉用药禁忌症;依从性差或研究期间采用其他有效治疗方案。
1.3 干预方法 患者均依据各自病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方案,积极控制颅内压,降血脂、控制血压、血糖,纠正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用法用量: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30 min 内滴注,2次/d;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商品名悦安欣,沈阳双鼎制药有限公司)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均接受2周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清炎性因子:于入院时及治疗后抽取所有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于EP管中,置于-80℃冰箱中待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试剂盒由上海信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上述操作均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2 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采用全自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则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试剂盒均由RD Systems公司提供,并依据说明书标准进行操作。
1.4.3 NIHSS及BI评分、梗死灶体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且分值越高,代表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根据巴氏指数(BI)评价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发病后72 h及治疗结束后均行颅脑螺旋CT检查,并以公式(脑梗死体积=长×宽×CT扫描层面数×层厚÷2)计算脑梗死病灶体积。
1.4.4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雷世文[7]文献进行拟定如下: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0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5%,病残1~3级,生活基本独立;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可站立但需照料;无变化, NIHSS评分减少<18%,卧床休息;恶化,临床症状、体征加重,NIHSS评分增加>18%。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
1.4.5 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所有患者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记录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事件,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2.1 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IL-6、TNF-α以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IL-6、TNF-α以及hs-CRP水平显著较低(P<0.01)。见表1。
表1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t1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2为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t3为治疗后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
2.2 2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浆ET-1水平显著较低(P<0.01),NO水平显著较高(P<0.01)。见表2。
表2 2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s
2.3 2组患者NIHSS及BI评分、梗死灶体积 与治疗前比较,2组NIHS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均显著降低(P<0.01),BI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均显著较低(P<0.01),BI评分显著较高(P<0.01)。见表3。
2.4 2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24%,研究组为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1,P=0.011)。见表4。
ACI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研究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CI发病率明显上升[8]。目前关于ACI发病机制被认为是脑血管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流运行,导致脑组织缺血、氧发生坏死。其严重程度主要由脑组织缺血范围、持续时间以及缺血严重程度等因素决定。ACI病灶包括中心坏死区域以及周围缺血半暗带[9],且缺血半暗带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ACI发病时局部脑组织血流量减少,使得其发生不可逆性损伤[10],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导致水肿和神经细胞凋亡。因此针对ACI治疗目的在于早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供应量,尽可能去除局部脑组织氧自由基,避免再灌注损伤,促使神经功能恢复。若治疗不及时,凋亡的脑细胞会引起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自由基形成过多及连锁反应[11],将进一步损伤脑组织,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别NIHSS评分(分)BI评分(分)梗死灶体积(cm3)对照组 治疗前13.96±1.9234.76±4.8616.74±2.24治疗后9.38±1.32*47.29±6.63*15.12±2.01*研究组 治疗前14.12±2.0134.82±4.9216.80±2.19 治疗后6.14±0.84*#64.25±9.11*#13.54±1.84*# t1值11.9579.2723.274 t2值22.28217.2906.933 t3值12.5969.1563.527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t1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2为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t3为治疗后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
表4 2组疗效比较 n=37,例(%)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局部脑组织缺血所致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12],降低花生四烯酸所致的脑水肿。此外还能避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发挥强效的缺血作用,从而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脑保护剂。中药制剂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起作用,针对ACI缺血病理生理环节具有多种功效,已在ACI急性期得到广泛应用。苦碟子注射液含腺苷、黄酮、生物碱等活性成分,通过扩张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清除自由基多种功效[13],防止血栓形成,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苦碟子注射液对改善ACI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有效,但目前临床伤缺乏辩证使用,有待深一步探讨。
脑组织缺血损伤促进大量炎性因子释放,诱导白细胞的集聚以及浸润,激活免疫炎性反应,故其在ACI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ACI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梗死面积大小密切相关[14]。IL-6在ACI继发性脑损伤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以及促进自由基产生、脂质过氧化从而加重脑损伤。ACI发病后,刺激hs-CRP的合成及释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15],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参与ACI的发生发展。内皮素是机体持续最久、作用最强的缩血管因子,ET-1直接作用内皮下平滑肌ET受体,从而使平滑肌收缩。NO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具有调节血流、炎症损害以及神经元兴奋毒性等多种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ET-1和NO水平保持一定平衡状态,但A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导致ET-1合成增加,NO分泌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均显著较低(P<0.01),BI评分显著较高(P<0.01),有效治疗率较高(P<0.05),提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减轻梗死病灶体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张敏等[16]报道结果一致。其可能机制为抑制血清促炎症因子以及ET-1浓度,促进NO抑制有关。
综上所述,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可有效提高治疗ACI疗效,明显减少脑梗死病灶体积,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预后,并有较高安全性,其可能与降低hs-CRP及ET-1水平密切相关。但由于研究时间过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1 Jhong M,Tang NY,Liu C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edicin pattern types,clinical severity,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EXPLORE: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2013,9:226-231.
2 李良玉,刘建军,王崇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0-22.
3 沙瑞娟,华平,陈洁,等.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923-926.
4 田自有,陈赛贞,徐利君,等.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系统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18-224.
5 杨丽娟,王莉梅,姚铭,等.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荟萃分析.中国临床研究,2013,26:313-316.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7 雷世文.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334-337.
8 Rahme R,Abruzzo TA,Ringer AJ.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setting of cervical occlusions a proposed management strategy.World Neurosurg,2011,76:60-65.
9 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等.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58-60.
10 周艳,孙宏侠,张明明.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419-421.
11 张清盛,李淑芳,曾文刚.依达拉奉联合凯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热带医学杂志,2015,15:1665-1667.
12 刘乃彦,李利峰,杜远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hs-CRP的干预作用.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0-201.
13 王巧玲,刘青,程静英.苦碟子注射液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90-592.
14 刘秋庭,涂鄂文,谭达全,等.苦碟子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8-39.
15 李保清.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hs-CRP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7-49.
16 张敏,张月,吕辉,等.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249-251.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2.019
100021 北京广仁中西医结合医院
R 743.33
A
1002-7386(2017)12-1827-04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