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剑莺 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聚焦核心经验,开展深度讲评
——以《坦克成功记》谈区域游戏分享交流策略
文/刘剑莺 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又到了区域活动分享环节了。老师环视了一下小朋友问:“今天你有新的发现或创意吗?”辰辰手里拿着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坦克走到前面说:“你们猜猜我做的是什么?”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坦克。”辰辰开心地点点头:“你们答对了!”老师假装疑惑地问:“凭什么说他做的是坦克的呀?”阳阳说:“因为我看到了炮管。”点点说:“我发现了很多轮子和链条,坦克就是这个样子的。”老师赞许道:“你们很会观察。”
接着,老师问:“如果你也想和辰辰学做坦克的话,你可以向他请教哪些问题呢?”馨怡举手问道:“辰辰,请问你那个炮管是怎么连接的呀?我上次做飞机的螺旋桨,总是连不牢。”辰辰指着炮管说:“我先用剪刀挖个洞,然后再把直筒塞进去。”这时,老师插话问道:“这个洞是随便剪剪的吗?你是用什么办法使得剪的洞和这个纸筒洞一样大呢?”辰辰稍作思索,回答道:“我先把纸筒的洞对好纸盒,把洞先描好,然后再剪下来的。”馨怡说:“我懂了,谢谢你。”
“辰辰,我想问问你,坦克的轮子为什么不一样?”这时我们才发现坦克有两种轮子,一种是用报纸揉成团贴上去的两个轮子,另外六个轮子是用瓶盖直接贴上去的。辰辰解释道:“因为这个坦克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开。在山丘上需要用大轮子,所以我用报纸揉成团装上去,它能碾碎所有的石头和钢铁。如果开到平地上,就只要用这个彩色轮子了。你们看,这里有个按钮是随时调节的。”老师也在一边赞许道:“原来这轮子有辰辰的创意呢!”
这时,千千问道:“为什么你的坦克旁有两个小小的尖出来的地方,这个是干什么的?”辰辰这时很神秘地说:“这里有个秘密,你们看好了。”说着他从坦克两边的缝隙里轻轻往外一拉,居然拉出了用纸片折的三角形。他解释道:“这个是隐形翅膀,也叫飞天坦克机,可以飞上天的……”
老师接着对辰辰说:“今天小朋友在你的坦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很多创意,谢谢你和我们分享。那你的作品完成了吗?”辰辰摇摇头说:“还没呢,我明天要接着做。”“那么谁有什么好的建议要送给辰辰的?”点点说:“辰辰,你要装上一面五星红旗,一看就是我们中国的。”老师赞扬说:“点点,你真是个爱国的孩子。”淳淳建议道:“你坦克的顶上要装一个往上翻的门,这样就方便进出。”老师说:“那个往上开的门在坦克里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可以去查一查,它叫什么?”这时,阿牛说:“如果你的轮子能转动起来会更好。”辰辰点点头:“好的,我知道了,我明天用卷纸筒来改装下做个能转动的轮子。”“我们都去想想,坦克的轮子怎样才能转动起来?”……
1.喜欢并积极参加美工区的各种活动;能观察分析材料与创作内容之间的关系,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创作活动,并能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选择的内容。
2.体验综合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不同形式创作的快乐,喜欢用各种形式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塑造和表现较复杂的结构形体,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和细节,有目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
4.在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时,能讲述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能主动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分享是区域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结束之前对过程发展、幼儿行为表现进行积极过滤和催化的整合过程。它能帮助孩子诊断操作行为和策略运用;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建构知识,促使幼儿相互学习及情感交流。在本次案例里,教师使用的交流策略有:
1. 梳理遇到问题。
在案例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如讲评中由教师问道:“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总结出大家较认同的学习方法,积累各种经验。在区域活动中,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孩子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肯定自我的创意。
2. 提升关键经验。
有时由于幼儿语言的贫乏,不能用具体、完整的语言进行交流。同时,幼儿在活动中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因此,在交流时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他们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较具体、详细地表达出来。在交流中,我鼓励幼儿向同伴提出问题:“辰辰,你这个是怎么做的?”让幼儿进行解疑答疑活动。另外,教师及时对某一问题逐层设问,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经验进行回答。如老师有目的地问:“这个洞是随便剪的么?”这样的追问有利于幼儿把问题讲清楚、讲具体,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剪出的洞才能和纸筒大小一样大?”问题逐层深入,幼儿的回答由简到繁,提升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经验。不同问题的介入,更是激发了同伴互问互答。
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的提问有以下几种类型:
(1)就现象的发散提问,常常是“有什么?”“是什么?”“凭什么说它是……?”等等。
(2)就现象的集中提问,常常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样子)”“你(它)是怎么……的?”等等。
(3)就本质的发散或集中提问,常常是“为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怎样才能够?”“如果……那么……(带有让步推理的问题)”“……可是……(带有转折推理的问题)”。
3. 分享成功创意。
分享创意,通过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个区角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他幼儿的兴趣,把自己的成功“广而告之”。这是因为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个别孩子对一些材料和内容很感兴趣,但许多孩子则“反应迟钝”,或教师觉得活动和材料的投放有意义,就需要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诱发其他幼儿的内部动机。在这次的游戏交流中,教师就关注到了这点,通过让辰辰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引起孩子对活动内容以及材料的兴趣。虽然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关注的不就是幼儿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吗?他们能借鉴到同伴的成功连接、一剪刀将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三角形的方法、剪出对称形状、隐形飞机创意想法等,通过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向幼儿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
4.诱发继续兴趣。
交流中教师要把握“度”,使幼儿无意间的发现成为孩子新的探索的生长点,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点拨,孩子的兴趣可能转瞬即逝。所以,我感到活动交流的内容应该来自在活动中教师对孩子游戏过程的观察,通过交流引发其他孩子对该活动的兴趣,使探索不断引向深入。如教师说道:“老师期待每次区域活动都能看到你们与众不同的作品。”“那么谁有什么好的建议要送给辰辰的?”“我们都去想想,坦克的轮子怎样才能转动起来?”诱发是教师心怀目标的期待、鼓励和设疑,鼓励孩子深入探索,从而使得他们提升原有的经验。
5. 关注学习品质。
交流的目的不仅是分享孩子在活动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分析不成功的原因,还应在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发挥作用。如在案例中,教师鼓励同伴用清晰的语言进行提问、答疑,并且教师关注到幼儿语言的严谨性。如有孩子提出建议:“做一个向上翻的东西。”教师随即说:“这个向上翻的门有自己的名称,你们可以去查查叫什么?”后来经过查询资料,得知那个叫“逃生舱”。另外,教师关注到孩子的细心,耐心,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如鼓励孩子“是不是完成了?没有完成怎么办?”“你最欣赏辰辰哪个方面?”
1. 教师语言直白介绍转向幼儿展示作品。
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种交流,利用幼儿的各种作品展现创意,分享成果的交流。它的直观、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比语言更能激发同伴间的互动交流,进而相互学习。
2. 教师直接示范转向幼儿呈现过程。
由于幼儿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因而能引起他们感知的往往是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直观的现象,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往往被他们所忽视,因此以前的交流中就出现了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现象。因此,让幼儿来呈现过程,促使其他幼儿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让展示者用操作示范、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能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自己的经验,促进语言的表达能力。
3. 教师揭示答案转向聚焦问题探讨。
随着大班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结论,因此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会经常拿出来与之讨论,从中寻求正确的答案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为幼儿提供发表独立见解、辨别是非的机会,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聚焦问题讨论是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老师与幼儿共同参与讨论,老师的介入起到点拨的作用,帮助幼儿明确讨论的方向。幼儿在相同的活动中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他们之间会产生共鸣,从而积极参与这个主题的讨论,老师不一定参与,或只作适当调控,鼓励幼儿提出不同见解,使讨论围绕话题展开,使幼儿在讨论交流中提升操作经验,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
4. 教师泛泛而谈转向提升学习品质。
我们要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注重讲评活动的过程,尽可能做到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作出的努力,即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重点在于关注幼儿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因此,在讲评中,需要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点,注意分析幼儿作品的创新之处,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投入,在活动中的认知或交流困难,活动过程中的发展水平。对于大班的孩子,讲评时更要捕捉幼儿提问和回答中出现的教育契机,重视幼儿观察力、判断力、创造力、解决问题和迁移经验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