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都市区(圈)和特色小镇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四大都市区和百个特色小镇的良性互动,是浙江城市化空间形态的重大创新,也是空间经济顺势应时的转型升级
十八大以来,浙江在推进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三个“全国率先”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的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进展。其中可圈可点的一件事就是:四大都市区(圈)和百个特色小镇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先知先觉,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当时小城镇有一个大发展。1998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城市化战略之后,实际上浙江已经开始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为什么要搞城市化?因为所有的高端资源,包括资金、信息、管理、科技、人才等等,都集聚在城市,要推进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上世纪末农村工业开始向城市的工业园、开发区集聚。习总书记主政时发布的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四大都市经济圈,也就是今天的四大都市区。这时全省的空间经济形态,其实已开始向都市区经济转型。都市区经济也即区域的中心城市、首位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包括农村共同发展,捏成一个拳头参与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竞争的火车头和主阵地。
四大都市区的发展也不是沿袭老的中心城区“摊大饼”式的平面扩张方式,而是通过便捷高效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以“葡萄串”式的城镇有机组合,崛起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高地。特色小镇顺势推出,正好和都市区发展相辅相成。浙江这些年来四大都市区和百个特色小镇的良性互动,是浙江城市化空间形态的重大创新,也是空间经济顺势应时的转型升级。
我们编制了四大都市区的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区的特色定位和竞争优势。譬如杭州要早日建成世界名城,宁波要努力跻身全国大城市发展第一方阵,温州和金义则要加快崛起、奋力跨越。每个城市都要聚焦特色,再创优势。杭州要在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方面捷足先登、敢为人先,引领新经济蓬勃发展。宁波则要发挥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效应,成为国际枢纽港和滨海工业城(杭州宁波连接支撑的杭州湾城市连绵带将会成为全省发展整体格局的“重中之重”)。温州要推进轻工产业的时尚化转型,打造全球时尚之都。舟山作为海洋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必须聚焦国家海洋战略。而衢州、丽水作为生态功能区的中心城市,则必须聚焦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与此同时,浙江推出了特色小镇理念并付诸实践。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和国家三部委推出的特色小镇不太一样,不强调必须是建制镇,与行政区划和权力层级的关系比较“淡化”。浙江突出的是“特色小镇”这四个字。“特”是指“产业很特别”,要么是新兴产业,譬如梦想(小镇)的互联网创新、云栖小镇的云计算、基金小镇的风投创投等;要么是历史经典产业,譬如湖州丝绸、龙坞茶叶、越城黄酒、龙泉青瓷、开化根雕等,要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要么是转型升级的高端制造,譬如余杭艺尚、海宁皮革时尚、濮院毛衫时尚、诸暨袜艺等,都是些时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制造业,一般的制造就不必去插那个特色小镇的队伍了。“色”是指“环境很出彩”,特别要“出彩”的,一个是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还有一个是景色怡人的秀美山川,未来高端的科创和研发,就是应当“孵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是指“规模很小巧”,总量少而精、个体小而美。“镇”是指“体制很合理”,原则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市场化运作;突出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的“四位一体”。我们要走好“本真版”的浙江特色小镇创建之路,力戒那种政府主导、人为造镇的“新瓶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