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史到《杨家将演义》
——试析北宋开国名臣潘美形象的变迁

2017-06-19 16:44王晓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7年17期
关键词:宋史演义变迁

⊙王晓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从宋史到《杨家将演义》

——试析北宋开国名臣潘美形象的变迁

⊙王晓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潘仁美的奸臣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世代累积型小说,历史原型潘美到小说人物潘仁美的嬗变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演进脉络中,直至明代熊大木版《杨家将演义》问世后也没有完全终止,其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本文旨在对宋史及民间文学流传中的潘美形象做一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形象的变迁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宋史 《杨家将演义》 潘美 民族矛盾 忠奸之辨

潘美(925—991),即《杨家将演义》中的潘仁美(以下称“潘美”),北宋开国名臣。史书上称其“威名之重”与曹彬同,死后配飨太宗庙庭,这一荣恩除他外也仅有薛居正、石熙载二人,可见殊荣万分。然而这么一个南征北讨、卓有功绩的大宋元勋,却在身后的民间流传中逐渐被人由红脸染成了白脸,抛开史家在史书中留下的暧昧文字外,有其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潘美形象的变迁如同演义体历史小说一样“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它不仅受制于历史素材、民间情怀,亦为小说文学思想所影响。诸多因素的离合过程也逐渐将潘美定型为“奸臣”形象。以下笔者将主要以明代熊大木本《杨家将演义》为实例,从《宋史》入手,结合诗文、民间通俗文学等,试论潘美形象的变迁、原因及其所反映的文学思想。

一、正史上潘美的形象

《宋史》载潘美年少时尝言“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可见其胸怀天下,不同于寻常知识分子邀取功名为己身的营营小志,而是有扫平四宇、澄清海内的家国情怀。最为出色的是潘美的军事才能,史书记载下了其运筹帷幄、纵横南北的大宋股肱之臣的鲜明形象,《宋史·潘美传》载:

溪峒蛮獠……颇为民患。美穷其巢穴,多所杀获,余加慰抚,夷落遂定。

克郴州……征岭南……克富川……克贺州……下昭、桂、连三州……韶州遂拔……

(征江南)遂麾以涉(水),大军随之,吴师大败。……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留屯以捍北边……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

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

自高平之战,潘美就开始了建功立业的征程,平定叛乱、攻灭南汉、平江南、征伐北汉,一系列讨伐征战的赫赫功勋奠定了他理宗年间入列昭勋阁的基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功臣的形象。从潘美历任的行营诸军都部署、北路都招讨、忠武军节度、韩国公、检校太师、同平章事等诸多官职可以看出,其人不仅有武略更兼文韬,纵横之间扫清南北,有致天下于太平的能力。然陈家谷一役成了后世文学评价潘美的转折点,而将潘美推向口诛笔伐历史位置的无疑是脱脱等在《宋史·杨业传》中含糊的记载:

二、民间流传中潘美形象的嬗变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役,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此诗意在吊古,前六句写杨业之忠勇,而尾联用晋代周处典故,意在暗指害死杨业的元凶是潘美,正是这首七律为潘杨恩怨衍生出许多枝蔓,潘美也从此被推向了历史地位的转折点。

其实在北宋、南宋时期,人们对潘美的评价大体上是公允的。南宋《杨令公》《五郎为僧》话本内容今已佚失,也包括同时期的金院本《打王枢密爨》,因此很难从南北宋时期的文献中了解潘美形象的演变及潘杨恩怨的发展,但其内容一定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并影响到了后世文人的创作。而到了元明,情况发生了变化,《杨家将演义》中潘美的形象主要来自于元明杂剧。如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殖》中,第一折就借杨七郎、杨业之口叙述潘美的劣迹:“只恨那潘仁美这个奸贼,逼的俺父子并丧番地,可怜人也”“兄弟七郎,打出阵来求救,被潘仁美贼臣,将您兄弟绑在花标树上,攒箭射死”,虽然潘美在剧中并未出场,但他的形象已经贴上了“奸贼”“贼臣”的标签。

三、《杨家将演义》中的潘美形象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而文学叙事更是在此基础上增添更多的情节加以扩充,敷演成一个新的完整的文本,明代熊大木版《杨家将演义》正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的重新筛选、组合、扩充,而潘美的形象在其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北征前夕,令婆已深察潘杨之怨,果然在进军后潘仁美乃与牙将商议说:“我深恨杨业父子,怀恨莫伸,此一回欲尽陷之……”且欲“先去了呼延赞,然后除杨家父子”。结果得报杨先锋救了呼延赞,以违令来迟意欲将杨业军法从事,为呼延赞持金简所救;及到呼延赞往汴京催运粮草,即发战书于番人,却要杨业领兵出战。

与宋史相比,小说出战前的情节中作为主帅的潘美不再沉默,其个人、军事矛盾体现在潘美和杨业的对话中,潘杨之怨在此更加清晰。主帅挟私以报怨和错误的军事部署终于导致了杨业的战死,而瓜洲营杨七郎被射杀更是将全书的悲剧色彩推向了高潮。而在这之后,潘美也因为杨业战死一事被问罪,罢黜为民,从第二十一回起正式退出了《杨家将演义》。

四、从民族矛盾到忠奸之辨的演进

“杨家将”故事从史书记载,到文人诗文,再到民间话本、戏曲、演义,是一个积累流变的过程,此过程由简至繁、由粗糙到精细,人物形象的嬗变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学思想的更迭,而潘美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错位也促使人们去深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宋一代,周边强敌环伺,民族矛盾在这一时期已十分尖锐,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立;至元代,虽然实现了大一统,但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改善,相反元政权所划分的“蒙古、色人、汉人、南人”等级制度进一步在一个国家社会内部制造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显然,这时的民间感情是希望出现英雄改变这压抑的社会氛围,如此无论是话本还是戏曲所表现的观念,实际上都受到了民间信仰和感情趋向的影响。因此,在故事流传过程中,人物的情节和命运都起了变化,模糊的史家叙述给了文人想象的空间。杨家将忠勇报国的大义气节承载了很多的悲凉,人们对于良将的期望和对祸国殃民之人的愤恨总是同时存在的,小说人物的建构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完成。潘美正是这一反面人物的最佳选择,只是它已经不是历史人物的复述,而是在历史提供的线索上由后人主观地进行了艺术创造的结果。

特定的社会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既会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也会作用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潘美形象的变迁除去史书带来的影响,更像是服务于创作者的需求,无论在民族矛盾激烈的环境还是在忠奸之辨氛围下,都需要有潘美这一扭曲了的形象存在并随历史的变迁而发展。正是这些创作文人在当时的社会中难以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只能借助手中之笔以舒其愤,在“崇杨贬潘”创作理念的背后,更多的是他们对于君明臣贤、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渴望。颇为有意思的是,潘美到潘仁美的转变,其中增加的“仁”字反讽意味很浓,这也说明潘美形象的变迁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

五、小结

从传统文学史书和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的建构原则来看,史书需要反复审定材料、力求真实再现人物原貌,而戏曲、小说等民间俗文学则可以广泛吸取传说、佚事等并展开想象、主观评判,由此产生的人物形象必然会出现失真。潘美形象的变迁本无可厚非,但例如宋濂在《题崇德阁二十四功臣诗》中提及的是“潘仁美”而非“潘美”、清代戏剧理论家焦循读完杨家将戏剧后认为史官美化了潘美,这些论断其实都混淆了史书与民间文学的差异,造成了认识上的错位。其实潘美形象的变迁只是在史书、历史、社会、民间文学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罢了。

① 《杨家将演义》,又名《北宋志传》,本文以熊大木版(熊大木编撰:《杨家将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为底本。

③④⑤ 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90页,第8993页,第9305页。

⑥ 邓广铭、张希清:《评杨业兼论潘杨关系》,1981年4月《文汇报》学术栏85期。

⑦ 蔡东藩:《宋史演义·第十七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89页。

⑧ 苏辙:《苏辙集》,陈宏天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9页。

⑨ 晋元康七年春,与氐族交战,梁王司马肜与建威将军有私怨,故命令周处以五千兵击之,周处因无后援力战而死。

⑩ 李焕青:《浅析宋史中的潘美与艺术形象中的潘美》,《语文学刊》2000年第5期。

作 者:王晓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宋史演义变迁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孝母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