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艺[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从《左传》中探究鲁隐公人物形象
⊙李佳艺[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鲁隐公,名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其谥号,正如谥号“隐”字“不尸其位曰隐”的含义,他的一生灿烂而悲壮,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是《春秋》所载的第一位君主,一生中充满了传奇和曲折,在为人、为君主方面都极具个人特色,从《春秋》这部编年史中能够逐渐还原出一位有血有肉的隐公,并从《春秋左氏传》中探究鲁隐公的人物形象。
鲁隐公 治国历程 人物形象 悲壮一生
古人于四季中,较多重视春、秋二季,所以经常把“春”“秋”二字连用,即史书之名为《春秋》。《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的可信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即为《春秋》做传。鲁隐公为《春秋》所记之首位君主,其出生至死亡,《左传》中都有记载,能从其在位十一年的治国历程中,分析出他的性格特征。
鲁隐公,名息,为惠公之子。惠公的原配夫人孟子仙逝,以声子继室,但声子并非是惠公夫人,惠公夫人乃是宋武公之女——仲子,且仲子生公子允。从隐公的出生来看,他并非是嫡夫人所生,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甚为严明,鲁国又是周国的同姓宗主国,格外重礼,他虽为长,但非嫡,由他继承王位合法,但公子允更有资格继承,在这种情况下被扶上王位的隐公心里一定是复杂的。但从他以后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到,隐公绝非是迷恋权位的小人,而是和周公一样一心为了国家的贤人。
从谨严有序的“春秋笔法”中可以看出史官对于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流露出世人对于声子的定位。春秋时代注重礼法,身为一国国君的鲁隐公何尝不爱自己的生母。在声子去世前四个月,公子允生母仲子去世,隐公以夫人之礼为她下葬,可见隐公对于仲子和公子允的敬重;以平凡的礼节下葬自己的母亲,甚至要靠史官的恻隐之心来书写国君之母的去世,可见隐公敬重周礼礼法;而且有还位给公子允(即鲁桓公)之心,由此可见他并非迷恋权位之人,他的志愿和一心辅国的周公一样,想将一个富强安定的国家交还到国君的手上。
与鲁隐公并行的郑国君主是郑庄公。庄公即位,其母姜氏一味纵容自己的小儿子叔段,最终酿成大祸。庄公平息动荡,却将自己的母亲与弟弟放逐在外,后来庄公悔过。郑庄公继承王位名正言顺,可若是他和隐公一样,有一个同样有资格继承王位,甚至比他更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弟弟,恐怕郑庄公不会有鲁隐公那样的让位之心;庄公但凡有一点教导弟弟的思想,也不会任由叔段胡来。因此在同一时空下的鲁国大地上,隐公更多了份宽厚与大度。
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隐公的叔父臧僖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言进谏,担心“物不足以讲大事,材不足以备器用”会使君将不举,言辞层层深入,逻辑清晰,然后举例子说明讲事、取材的含义,证明君只能及于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对仗工整,句读整齐,文采华然,渴望隐公能“纳民于轨物”。而隐公虽然答应他“吾将略地焉”,却依然如棠观鱼,甚至将自己的叔父气得告老还乡,展现了鲁隐公虽然身为君主,但仍然掩盖不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享乐之心,甚至有几分耍小聪明的成分在。虽然辜负了臧僖伯的一片苦心,却使鲁隐公这个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是片面化的君王,而是与普通百姓一样有情感渴望,希望享受生活的凡人。
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面对两个小国的外交争执,隐公采取了很高明的外交手段,他派羽父对薛侯言辞一番,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以羽父之口为媒介,隐公巧妙地用“异姓”这个概念偷换了“庶姓”的概念,结果是薛侯许之,乃长滕侯。使薛侯心悦诚服地让滕侯先封,化仇恨于无形,从而避免了两个小国之间兵戎相见。正如后人所评:一语之殊,辞气宛然。可见隐公的外交才能。
隐公执意矢鱼于棠,僖伯劝谏,让人联想到了同为君主的晋灵公,他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官人避丸,肆意杀害百姓并使妇人载以过朝,不行君道。其臣子赵盾和士季直言进谏,晋灵公表面听从二人建议,并表现出自己知错能改的决心,而内心却十分厌恶。同为忠贞不贰的臣子,赵盾和臧僖伯的命运迥然不同。隐公五年冬十二月,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隐公虽然违背叔父之命,观鱼于棠,但内心还是惭愧的。知其愧对叔父的期望,了解叔父的遗憾,只能在叔父去世的时候给予叔父最崇高的礼节来表达对他的追思。由此可见,鲁隐公乃是一位深明大义之君主,听得进忠言,而且心胸宽广,有容人之心,与春秋时代其他心狠手辣、昏庸不堪如晋灵公之辈形成鲜明的对比。
隐公的仁义或许与陪伴在他身边的仁臣也有关系。在隐公四年宋殇公即位之时,宋殇公为了使自己的王位合法而大肆贿赂其他诸侯,笼络人心,然后率领陈侯、蔡人、卫人伐郑。鲁隐公未参与其中,而且询问了众仲的看法,众仲详细分析了宋“以乱和民”荒诞做法的可怕后果,于无形之中也塑造了隐公的价值取向,甚至为鲁隐公“离宋亲郑”的外交策略埋下了伏笔。
隐公为公子时,与郑人战于狐壤,为郑人所获,通过贿赂郑之尹氏一族才得以逃脱,故与郑结仇。隐公四年,宋、陈、蔡、卫伐郑,鲁之羽父也率兵伐郑,故鲁郑关系一直处于冰点状态。而宋与郑乃是世怨,鲁与宋经常结为同盟;隐公五年时隐公拒绝宋借兵之请,六年,郑人来渝平,更成也。至此鲁、郑变旧怨为新好。在当时的中原大地上,鲁国、宋国与郑国都是强中之强,宋国与郑国水火不容,旧怨难消。相对中立的鲁国的外交策略对中原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隐公四年宋殇公即位,伐宋之时隐公和他的同僚就已经预见到宋国将内乱,于是在五年借兵给宋,在六年郑国抛给鲁国橄榄枝之时果断抓住时机,完成了“离宋亲郑”的策略转变,使鲁国能够在宋郑相争的局面中为鲁国谋得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隐公时期对于周边小国的外交策略也是较为和善的。
《春秋左氏传》中用一句很悲情的话形容隐公,即“不书葬,不成丧也”。桓公不以人君之礼葬隐公,故隐公直至死亡,也没能赢得弟弟的信任。
纵观鲁隐公一生,他是弗敢忘恩之人,自知辜负臧僖伯之期望而一直心存愧疚,最终在僖伯卒后厚葬之,与同时代心狠手辣的君主形成鲜明对比;他是对复杂局势洞若观火的外交家,能在宋郑互伐的混乱局势中完成“离宋亲郑”外交策略的转变;他是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十一年内政修明,休养生息;可他终是一位悲情的英雄,自他出生在那个礼法森严的时代起,就已经为他的悲剧一生埋下了伏笔。他为妾氏之子,纵他即位于国家危急之时,一心想如周公般为国家尽心尽力,最终还政于自己的骨肉至亲,但也没能消除同父异母的弟弟与自己的隔阂,悲剧命运在小人作乱下爆发,终命丧于弟弟之手。
隐公正如他的谥号“隐”字一般,消退在历史深处。他悲情的一生令人叹惋,但同时他丰满的人物形象也通过《春秋左氏传》一书完美呈现。愿后世之人都能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在他复杂的人物个性之中领悟他的传奇一生。
①②③④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页,第72页,第41页,第47页,第80页。
[1]左丘明.左传(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作 者:李佳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