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成果的不断出现,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和实践语文言语运用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此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言语运用是形式上的东西,还是用于传达某种感情,或是展现某种社会内涵,在言语运用的研究中,应采取什么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无论如何,我们都能知道的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地运用,遵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明白,言语运用的教学过程需要被引起重视,帮助学生培养人文意识,塑造更好的自我。
关键词:言语运用;有效教学;求真;求实;求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38-01
语文课堂中的言语教学应用必须提高自身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学习才起到帮助的作用。新课改本质上是中国教育的改革,这个人物对语文教学来说任重道远。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向学生机械地传播知识,而是运用多种方法,重视言语教学的运用,创新发挥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成绩,真正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有效的言语教学的基本特征
言语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意象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特征。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改革,言语教学需要不断地被重新定义,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摸索和探讨。
1.1 综合性。言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是一种交流和发展的工具,而且它传达的信息都是社会信息,属于人文的范畴,所以,言语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和统一。因为人类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开始产生和发展,并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传播,使得知识能够代代相传。无论学生处于哪个学习阶段,语文都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必备工具。除此之外,已经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将思维性和交际性传授给学生。只有在言语教学中实现言语运用,才能为一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形象性。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心智和认知能力还处于萌芽时期,暂时无法对大篇幅的文字和理论性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所以,形象化的言语运用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中流砥柱。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栩栩如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学到知识。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对知识进行形象化的描述,深入浅出的传授方式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的趣味化久而久之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3 激励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我认识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被鼓励和表扬。激励性的语言、行动和教学方法无疑能促使学生朝着言语运用的方向不断努力。激励性能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发言,有助于教师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的语言能调节学生心理、缓解学习疲劳,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激励性的环境下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2.有效的言语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學方式变得开放且多样,热闹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将创新的言语运用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
2.1 课前预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海伦·凯勒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之所以枯燥无味,是因为它的知识属于硬性的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需要加入强烈的主观意识,用心体会其中的奥妙。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时,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2.2 对文本进行评价,指引学生思考。低年级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要更为积极,教师可以以回答问题作为诱导,在引导学生发表浅层意见以后,鼓励他们往问题的深处思考,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学生获得正确有效的知识。
2.3 恰当运用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在语文教材的选编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平凡的事件中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运用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等教学式的语言,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蒙和开发。在全面而完美表达教学知识的同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习的精髓和韵味。导语引起学生兴趣,过渡语穿针引线,结束语画龙点睛,如此,一堂丰富的语文教学课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总结
"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所教学的言语运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言语运用及其教学,不仅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还能留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简而言之,语言运用的成功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 古晓君.试论语文教学视野下的文本解读与处理[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89-93.
[2] 程文英.探析语文课堂上的创新教学探索与实践[J].才智,2008,(15):103.
[3] 王玉琴.语文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D].四川师范大学,2007.
[4] 李德波.语文课堂多元互动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