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良 马宇丽 朱华平
【摘 要】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方法,对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特别是对顶岗实习学生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并从学校、企业、学生等三个方面分析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技能培养很少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提出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政策,出台专门的顶岗实习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的法律责任,同时校企之间应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互动。
【关键词】中职教育 顶岗实习 技能培养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18-04
为了解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尤其是顶岗实习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情况,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对 2011、2012、2013、2014 级等四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涉及纺织、服装、染整、平面印制技术,以及数控、机电、计算机、会计等专业,顶岗实习企业所在的地区有广西(22%)、广东(57%)、浙江(4%)、江苏(3%)、上海(0.5%)、福建(11%)、其他(2.5%)等地。发放问卷调查表 400 份,回收 357份。同时,从文献资料方面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发现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技能的培养并不乐观。
一、从中职学校角度看顶岗实习
(一)“顶岗实习”等于“顶岗就业”。顶岗实习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国外都有成功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但是,中国有些中职学校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不明确,简单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同起来,实际上变成了“顶岗就业”。从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显示,一些中职学校在以“就业”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视同于“就业”。因此,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就业”,学校管理也就逐渐松懈。此时,这些中职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羊”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技能培养”的问题要想在学校控制下实施,是很不现实的。
(二)学校专业以及课程设置滞后。中职学校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严重滞后。其专业设置的程序较为死板,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新生入学后经过两至三年的培养,当满怀信心地走到社会时,才发现所学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已经饱和,或者是所学知识已被淘汰。学校无法安排学生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岗位,不得已只能到不对口的岗位上“顶岗实习”。据调查,纺织类的专业对口率高,通用类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据对某职业学校 270 名頂岗实习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问题比较突出,完全对口的 57 人,比较对口但不完全一样的 54 人,合计对口率占 41%;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 75 人,完全不对口 84 人,合计不对口率占 59%。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接近六成,特别是电子类专业、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会专业等专业的学生不能对口实习的情况更为严重。
(三)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差距较大。一是校内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存在较大距离。以电工电子类为例,我们调查咨询了从 2006 年开始担任广西中职技能大赛电工电子项目总裁判长及全国中职技能大赛电工电子项目裁判近十年的冯守汉老师,他介绍说,由于工作需要这些年几乎走访过广西境内绝大部分学校的电工电子类实训基地,学校的电工电子实训设备大多是固定式的模块结构,学生仅用带插头的线对准预留插孔进行简单插接操作即可完成实训操作,方便教学。但是,企业的生产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技术先进,且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极高,在应用性、技术性、功能性、先进性、操作性等诸多方面实训设备和生产设备均不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环境缺少企业元素。校内实训教学的职业仿真环境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学校内的综合实训、现场实习和仿真模拟实践环境宽敞明亮甚至豪华,但缺少企业元素,如企业氛围、企业文化、企业规范、企业标准等,也没有完整的真实环境,设备先进化、企业管理化、系统功能化、人员职业化的实践实习机制尚未形成。
(四)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单一。顶岗实习的学生,名义上是双重身份,校企共管。实际上,学校根本管不了。远离企业,不能插手企业日常管理的学校,很难翔实记录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情况,学生考核和评价一般依赖于企业提供的一份描述性的实习反馈表,以及学生的实习报告。仅凭这两份材料,作为学生实习的终极考核依据,作为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的重要凭证。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要求企业和学生分别填写一份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自律程度及安全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适应与学习能力、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每一工作标准下有评价指标描述及分值等反馈表,该表更多的是进行主观描写,学校则依据考核表作为实习的重要证明材料,发放毕业证书。这样的考核评价结果往往与实际出入较大,不能充分体现顶岗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现今情况而言,中职学校关于顶岗实习的考评制度不能适应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需要。各个学校的管理、考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写实性的评价,评价较为随意;并且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很不利于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展开。
(五)岗前教育落实不到位,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对学生融入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中职学校不重视岗前培训工作,或许是出于条件限制,或是受其他工作干扰而没有对顶岗实习学生在上岗前进行集中、全面培训与动员。
调查显示,顶岗实习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甚了解,多数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明确,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严重。虽然有些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但也只是一般性的培训,比如进行岗前安全知识或注意事项的培训,中职学校无法就某个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岗前培训。没有就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安全知识,以及职业道德、心理辅导、文化知识、职业规划等进行培训。
(六)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职能无法延伸到企业。一是管理不到位。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还要承担相应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不可能长期到实习单位驻留指导实习学生。如果能够安排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在企业留驻时间达到 3 个月左右,那么就可较好地帮助顶岗实习的学生平稳地度过适应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数的学校无法做到。二是没有详细、可操作的顶岗实习计划。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保障顶岗实习的质量,特别是技能培养,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怎样才算合格?但是,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基本没有制订关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技能培养的详细教学计划。三是无法实施顶岗实习计划。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校企之间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企业关注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润,解决了多少问题。由于学生多是新手,也考虑到学生的不稳定性,于是把学生安排到简单的、枯燥的流水作业的岗位上,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使其不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学校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希望企业能够配合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技能的培养。但是,此时的合作是企业作主,学校无法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即使学校制订了详细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也难以实施。
二、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
(一)企业难以批量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实习岗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养成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必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企业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能,它是以生产为主的盈利组织,要让企业停下生产、承担批量的学生来顶岗实习,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对企业来说有点勉为其难。首先,社会没有為学校提供能够满足培养顶岗实习学生技能的实习单位。其次,与中职学校合作的企业能够提供的有效实习岗位不足,难以满足批量的实习生群体。
(二)企业基本不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轮岗机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可能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轮岗训练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往往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从事单调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很少有企业会给学生提供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的机会。企业里技术含量较高、设备比较先进、涉及核心技术的岗位基本不会向顶岗实习学生开放。
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 29% 的顶岗实习学生因生产需要,得到“轮岗”的机会。轮岗机会少、实习内容单调势必影响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实习成效。学生在单一的岗位实习,缺少多岗位锻炼的机会,其技能训练也是有限的。企业更多是从中职学校招到一批劳动力,以解燃眉之急,解决用工的需要。学生的身份直接变成了“工人”,这与顶岗实习的初衷是相违背。
(三)企业不愿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学生”来管理。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企业是用人的单位。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最终目标。由于企业没有教育的职责,因而虽然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但是很多企业消极应对,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渠道并不顺畅。即使学生顶岗实习到企业后,企业也不按“学生”的身份进行管理,而是将学生混编到其他员工中,按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如果学校提出要按学生身份进行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则放弃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据浙江某校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是否愿意接收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时,在接受调查的 50 家企业中,有 21 家选择“不愿意”,占被调查总数的 42%。中职学校推荐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名义上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实际上还是要靠一定私人关系。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都要由企业的用工情况而定,而不是由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来定。
(四)企业把学生顶岗实习视为“顶岗生产”。通过问卷调查,有 81% 学生接受了入职培训后上岗,还有 19% 没有接受入职培训就安排直接上岗。培训的时间有 1 至 30 天不等,内容主要是厂规,或者基本操作要领。特别是一些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生产流水线中,学生和普通工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差别。有的企业以及中职学校把学生顶岗实习理解为“顶岗生产”。所谓的“顶岗实习”就成了企业招聘用人,以及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储备干部。中职学校教育的延伸,在这里不存在,更不考虑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不会给中职学校的定岗实习生做相关职业规划。因此,企业对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技能和强化素质的培养不予关注,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就是要求必须遵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生产任务,根本不按顶岗实习计划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在工作学习中的自我提升以及企业师傅的指导,企业的定期培训仅占10.6%。因此,大多数顶岗实习的中职生都被固定在某个生产岗位上顶岗生产,顶岗实习的技能培养的目的无法达到。
(五)企业视顶岗实习为缓解用工紧张的手段。随着招工难进一步恶化,以及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的成本增长比较快,为解决这些困难,一方面,一些企业把招聘新员工的目光投向中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部分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名义,接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企业用工短缺和日益上涨的用工成本困难,从中职学校招聘顶岗实习学生填补企业的空缺岗位。另一方面,学生因是实习生,企业按实习生的待遇支付工资,规避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限制。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据问卷调查得知,企业安排顶岗实习学生的岗位,80.4% 以上是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的,只有 19.6% 是根据实习需要安排。
(六)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生的目的是让其尽快上岗。从调查中得知,企业为了让中职顶岗实习的学生能够尽快上岗,也会安排相关人员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某校对 270 位顶岗实习学生调查发现:企业安排专人指导,且效果好的 187 人,占 69.25%;企业安排专人指导,但效果一般的 44 人,占 16.29%;企业安排专人指导,但效果差 4 人,占1.5%;企业没有安排专人指导的 35 人,占 12.96%。不过,企业的培训、指导仅此而已。因为它们培训、指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上岗、独立操作,而不是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企业没有考虑与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计划相对接,更没有着眼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当这些“新入职的工人”—— 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上岗、独立操作后,这些“培训”和“指导”也就随之结束。
三、从学生角度看顶岗实习
(一)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功利性明显。学生顶岗实习目的不正确,认为到企业去“工作”、去赚钱,选择岗位主要以薪酬为主。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顶岗实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技能,没有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积攒职业生涯的动力,却误认为顶岗实习是“挣钱与享乐”。学生的这种功利性的行为,不利于顶岗实习的开展,同时也影响实习的效果。二是盲目性严重。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清楚认识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近期的打算、远景的目标是模糊的,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被动地等待实习。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不屑一顾,但实际情况则是他们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又无法承担起企业所提供的高技术需求岗位的重担。三是稳定性缺失。一些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少则几天,多则几月就辞职走人。能坚持在同一单位实习半年的学生已不足半数。从调查分析中归纳顶岗实习学生更换实习单位的原因:其一,选择实习单位具有盲目性;其二,学生相互比较待遇的高低;其三,学生难以适应环境,旷工逃避而变更实习单位;其四,因怕苦怕累,因“追求轻松”而变更实习单位;其五,缺乏独立意识,因“从众”而变更实习单位。
(二)自身因素,难以适应顶岗实习的要求。一是没有学好本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对顶岗实习产生巨大阻碍。据调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联系顶岗实习的企业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无论是从设备,还是与之配套的工艺都是走在同行的前沿,因此,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比如要求工艺较好、懂英语等。很多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而失去这些较好的顶岗实习的机会。即使是个别学生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由于产生害怕、畏难的心理,主动放弃到这些企业去顶岗实习。二是缺乏职业道德观。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对企业设备陌生,操作不熟練,一方面,由于缺乏培训和指导,直接进入生产环节,还要承担产品质量的责任等,害怕承担责任,加大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从专门学校出来的,理应高人一筹,对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屑一顾。因此,在定位上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顶岗实习是进入职场的预备就业阶段,更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职场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因此,随意离职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三是挫折教育不够。中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企业对其管理一般与正式员工是相同的。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能不熟练,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不可避免的。调查发现,顶岗实习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反映出耐挫能力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萎靡不振。再加上在校期间挫折教育不够,顶岗实习目标又不很明确,人际交往的经验缺乏,种种原因,最后呈现出较差的岗位适应能力。于是封闭自我,感觉孤独;有的选择逃避,中断实习。
四、对策
(一)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法规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出台有关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法规政策。企业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一是有利可图,可以解决用工难的问题;二是被动接收,受其他非市场因素影响。但是,不管怎样接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生,都没有办法从正式渠道获得国家的政策红利或补贴。另外,中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虽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利润,解决了企业的一些困难,但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当企业用工不紧张时,是不愿意接收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这样的话,中职学生寻找顶岗实习岗位就非常困难。企业不愿意接收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意味着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为了保证中职教育顶岗实习得到顺利实施。需要制定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政策:一是要在企业的营业执照上注明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或法规,保障企业接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得到补助。
(二)国家应出台专门的顶岗实习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的法律责任。现行教育部颁布关于顶岗实习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中,没有明确学生、学校、企业的关系,各方的权责比较笼统,且不具有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把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交给学校,其实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到企业去管理顶岗实习的学生,相关的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等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在校生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学生在短期内很难融入企业。但是,企业又得按企业员工身份进行管理。对于某些中职学生来说,有时会利用这种身份,既不服从企业的管理,也不接受中职学校的管理。于是,在管理上出现了真空。但是,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既找企业承担责任,又找中职学校承担责任,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同时产品的不合格率会增加,从而也会增加生产成本,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所以,必须从国家层面上,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中职学校、企业和学生各自的责任、义务。
(三)校企之间应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互动。学校跟企业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为“顶岗实习”。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中,合作形式简单,合作度很浅,校企合作仅仅是有一纸合作协议,很多学校和企业合作没有实际意义,校企合作协议便成了校企各自评估的佐证材料,形式主义特别明显。
有的中职学校只考虑学生需要实习岗位,企业则考虑补充劳动力,双方的合作程度浅显,浮在表面,这与提出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相背离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无法建立,双方都没有办法影响对方的决策。比如,企业无法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习制度设计。此外,因为企业一般都有十分繁忙的生产工作,实习工厂一般都有加班,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后,往往都会优先利用这些实习生劳动力,而没考虑如何培养其技能的问题。中职学校则从学生技能培养的角度考虑,想与企业长期合作,其目的最终也是无法达到。
总之,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技能培养是主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校企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技能培养存在的现状及问题,需要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在这个框架里,有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各自应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因为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技能培养关乎中职教育的教育质量,事关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利益。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培养我国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这关乎中职学校能否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顶尖人才,也关乎中国制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 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及今后的目标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21)
[2]王惠新.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B类重点课题“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桂教科学〔2013〕13号)
【作者简介】黄启良(1962— ),男,湖南醴陵人,硕士,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马宇丽(1980— ),女,广西隆安人,硕士,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培训部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朱华平(1977— ),女,湖南衡东人,硕士,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系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