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中的网民倾向性分析

2017-06-16 14:59王思雨
魅力中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微博突发事件

摘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针对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7年1月29日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为例,通过回顾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剖析网民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态度倾向性变化,从而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微博;微信;网络舆论

在关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网民的态度并不一定是自始至终不变,而是受到事件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刻板印象、媒介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将选取2017年1月29日在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的老虎伤人事件,以此分析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网民的倾向性变化。

一、事件回顾

2017年1月29日下午2点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一只老虎咬住这名成年男子始终不松口,最后由特警击毙老虎才将人救出,但最终该男子因颈动脉被咬断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17年1月29日下午2点至3点,关于此事网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游客区与虎园之间有一条大约宽为10米的河流,游客是如何因近距离逗老虎被拖入虎园的。之后,从报道中了解到,动物园工作人员已经在进行营救,采取了水枪、鞭炮等方式,此时围观游客仍未撤离,有围观者称,因受到鞭炮的惊吓,老虎反而对被害者撕咬得更加厉害。直到下午15点14分,特警和园林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开始疏散游客。15点30分的报道显示,有游客称伤者曾坐起来3次但又被老虎扑倒,后来老虎将其往林子深处拖时男子已经没有反抗行为。15点43分报道称,特警将老虎击毙,伤者已救出送往医院抢救。而在下午4点左右,陆续有新闻报道称是因为男子逃票翻墙进入虎园而受到老虎攻击。17点34分,官方发布消息该名游客因抢救无效身亡。

二、网民的倾向性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发生后,舆论热度于1月29日当天下午开始持续上升。可以发现,事件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受到极大关注,截止2月14日微博参与#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话题讨论的人数达25.6万,相关信息的阅读量达10.7亿。

(一)网民:不会无原则地同情

对死者持批判态度的网民仍占据大多数,而戏剧性的转折点发生在死者家属的态度被曝光之后。1月29日死者家屬表示,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于动物园不应该给人可以翻墙进入的机会。在多数网民看来,这个观点纯属无理取闹,动物园已经有明显的标识禁止翻墙入内,然而死者无视了警示牌纵身一跃,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所以,关于此事的网络舆论更多的是偏向了“同情”老虎,网民的态度多是“漠视规则,灾祸之始”、“别用生命挑战社会规则”、“穷,不能成为违反规则的正当理由”等等,认为受害人违反规则在先,所以才造成悲剧。然而,也有部分网民认为“宁波老虎吃人,哀莫于人心冷漠”,持这一观点的网民认为,动物园在救人处理方式上存在不妥,若一开始击毙老虎则可能受害者不会死亡,而官方给出的回应是麻醉枪、高压水枪的使用都需要层层申报审批。

(二)专家:攻击系本能,但该打还得打

针对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老虎因伤人被特警击毙事件,上海动物园饲养科副科长刘群秀表示,如果是自己也会开枪,老虎受到威胁攻击人类属于本能,但也“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被老虎咬死”。他还表示,游客对动物园的提醒视而不见,“相当于把生命交到动物手里”。专家的态度相对于网民来说则更为理性和中立,一方面,老虎见到活物又受到惊吓和刺激,本能地会攻击人类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受害人无视警示牌私信跳出虎园,也是拿生命冒险的举动。此外,也有网民表示,“非得去争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强调对生命的悲悯之心,也不是不可以,但并没有必要把二者对立起来。它们原本就不应该对立,也从来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除非你一定要做一场思想实验。”

三、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策与建议

任何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都必然引来一场激烈的观点争锋,如何合理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就是控制事态发展以及避免集合行为发生的前提。就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来说,好多人“同情那只被击毙的老虎”,这是种感性判断,糅合了不少基于“小道消息”的臆断。真相是结论的依据,就目前看,许多把靶心对准死者的说法失之过激,悲剧不可“段子化”。因此,正确地引导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真实报道事件

谣言往往起源于猜疑,提供客观的事实真相,就是避免网民发起和传播谣言的最好方式。对于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真实报道事件,告知受众受害人是因逃票翻墙入虎园,而不是近距离逗老虎时被拖入虎园,那么媒体的可信度在受众心中就不会降低。此外,在此次事件中,网上流传了大量的未经处理的血腥视频场面,势必对网络环境甚至网民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而官方媒体应该及时处理已经传播出的视频,同时应及时发布一份官方版本,这样既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也避免激化受众的情绪。

(二)提升网民素养

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来说,提升网民素养直接关乎到网民对于事件的态度以及表达。网民素养可以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素养(表现为对网络的合理、合法、节制使用等);网络信息消费素养(表现为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辨别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解读信息的能力等);网络信息生产素养(表现为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等);网络交往素养(表现为与单一对象的交往能力、构建和维护人际交往网络的能力等);社会协作素养(表现为与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参与素养(表现为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能力、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 等。但提升网民素养并不是从一件突发事件中的任务,而是一件长期的任务。

(三)呼吁回归理性

突发事件微博舆论曾一度表现出情绪化、片面化、极端化的特征,从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来看,其微博舆论不仅整体趋于情绪化,更出现大量带有情绪化的段子。所以,通过微博大V等舆论领袖呼吁广大网民回归理性的思考和言论就至关重要。有学者曾提出,“微博自净化功能是指当微博中出现不实信息和其他危害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时,微博通过用户生产内容的互相补充、纠错、印证和延伸的结构性关系,自发地接近事实真相,从而有效地维持微博的健康运转。”此外,除了呼吁理性还应该呼吁网民“去娱乐化”,一件悲痛的消息不应该成为网上的“狂欢节”,应该正确引导网民更加人情化的回归,而回归后的微博舆论也将会更加理性化的发展。

结语

人民日报官微曾在1月30日发文:“为省一张票命丧虎口,人何其可悲;因不速之客死于非命,虎何其可怜。数次虎口危机一再提示,规则意识是生命线,容不得任何投机取巧。明知山有虎,就莫向虎山行。”同时,积极良好的引导网络舆论既决定了广大网民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态度和倾向性,也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处理结果。因此,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管小琴.基于复杂网络的突发事件舆论传播及其模型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3.

[2]裘江南.基于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3]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论治理的困境与突破[J].社会科学,2016(2):34-40.

作者简介:王思雨(1993- ),女,汉族,辽宁铁岭人,就读于四川省社科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微博突发事件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