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唯
[摘要]农村老龄化已经开始困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研究老龄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农业是全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关系到民生祖国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中国在老龄化的阴影下,农村老人遭遇“空巢”危机,农业发展受到掣肘,其主要原因在于青壮年外流,务农劳动力缺乏严重,而老年人在体力与智力方面的不足对农业生产与发展造成阻碍,本文总结了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农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农业;土地;劳动力
一、农村老龄化概念
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的老年人口占7%时,即表示此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自此已历经了18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90-00年的十年间,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提升了1.77和1.45个百分点,然而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的日益加快和人均年龄的提高,农村人口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重,可见中国老龄化的重难点在农村。
二、农村老龄化的成因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一般人口老龄化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它包括农村人口绝对老龄化和农村人口相对老龄化,而老龄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主要应归咎于农村人口的相对老龄化的加剧。农村人口相对老龄化。即农村老龄人口没有绝对的增多,但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学习,使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农村人口结构已经呈现出老龄化的特点,并且趋势愈加明显。
三、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农业问题
青壮年流失导致的相对老年化,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恶性循环,有数据表明我国“以平均每年500-600万人的数量递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有超过2亿的农村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务农人数不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内部呈现老龄化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留置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生产力较弱的老人、妇女等”。农村劳动力呈现“老”“弱”现状,这无疑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一)土地无人耕种搁置荒废
越来越严重的“农民荒”导致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的危机局面,老龄化的加剧使本就紧缺的农村劳动力雪上加霜,老年人对于土地耕种的力不从心,自然导致收益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在现如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将造成有更多的人放弃务农的消极结果。据资料显示,长沙某农村的搁置土地达到了耕地面积的10%,有些村庄的土地撂荒面积甚至于达到了土地总面积的1/3。2013年的全国耕地面积相比2012年减少了约35万公顷,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耕地荒废的现象在我国农村已经蔓延开来,这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一,没有被上报的被搁置土地仍然会按时获得国家对它的补贴,从而一些钻法律空子的人会利用这种机会来骗取国家资金;其二,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土地供养世界22%的人口,如果国家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将无法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恶劣的结果也将随之而来。其三;最直接的负面结果就是减少了农民在经济上的收入,削减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热情。
(二)制约农业现代化,阻碍设施农业的建立
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重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是潜力股,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是关键,但在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想要打开农村的新局面成为难题。农村老龄化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阻碍设施农业立建。现代农业主要以广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全面推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而如今我国中老年群体为主要的劳动力,由于体力与脑力受限,致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应用与实施,用传统方法种地必然会拖慢农业发展的步伐,给农业经济的增长添加了负担。不仅如此,农村老龄化也给以规模化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带来了阻碍,设施农业是指用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经营手段,这种经营形式主要以土地,劳动力,管理与资本为依托,这四个要素的合理搭配是保证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的关键所在。而设施农业的核心即是扩大生产规模,将高端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在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劳动人口锐减的背景下,四大要素无法完整,并且由于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有限,无法理清设施农业建设时的繁琐审核手续,也难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维护,阻碍农业的创新实践,将会导致设施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四、应对农村老龄化所带来农业问题的对策
(一)放活土地经营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不仅能盘活农村的农业资产,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更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农村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的根本措施。劳动力大量转移使“谁来种地”问题加重困扰着农村,如今突破目前家庭经营模式的局限是其解决的重点,这就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来实现。将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建立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突破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创新的改革了农村的土地制度,意味着在农户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与收益权合法的转让给他人。这种新的农村生产关系将使农民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更加自由,并赋予了土地资产性质。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是土地流转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带动农民挣脱体制束缚与政策障碍的关键所在,那么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我们还应注意;其一,不可强制流转农户的土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基于农户自愿的原则,全面考虑农户提出的流转意愿。其二,保证农民的流转权益。农民在企业与政府面前是弱势群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听取农民的利益诉求,加强宣传,向农民普及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程序等基本信息,使其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其三,遵照市场规律。土地流转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让农民完全处于交易自由的环境中,放手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任,何组织与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预。其四,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审核制度。土地的流转必须在严格的用途管制前提下,防止将租土地进赁的行炒作与用于“非农化”的操作,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建立农业合作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利用多种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经营新体制的构建。这给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提供了机会,“合作化”顾名思义是改变目前农户分散经营状态的一种大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是解决农村农业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农业合作化的本质是将农户小规模生产转变成为集体组织并融合社会力量。其一,农业合作化,促進农民增收,吸引外流劳动力。农业合作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零碎的小家庭耕地集中到一起,形成大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高效率的将土地与技术,劳动力与资金合理运用,如家庭农场,土地入股,户企合作等,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农业合作化将逐渐发展成产业一体化,一体化农业会减少农业遭遇风险的概率,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使农业在农村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的热情,增加农业对于外流人口的吸引力。其二,合作规模经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使用。在自愿互助与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生产条件加以改善,是一种包括生产销售都在内的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三)建立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对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农业的机械化。首先,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缓解老龄化造成的农业种植模式简单化和耕地撂荒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种植简单化是由于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使老年农民在选择耕种产品时,优先考虑劳动力投入少的作物品种,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简单化,最终可能发展成品种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等严重后果。农业机械化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采取先进的机械作业,大面积的节省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因为土地耕种的任意环节都可以用机械化来代替,从选种到运输无一不可,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了机械化的帮助农民在挑选种植品种时就少了顾虑多了保障,进而可缓解种植模式简单化的趋势。其次,生产技术的科学化有助于对农业科技化的推广。生产技术的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而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从事农业活动,科学技术手段包括常用的机械手段,相关的网络应用,新型技术的运用,快速全面的信息流通等,利用这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产量,保证农户的利润,保证食品的安全。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劳动智能化也逐渐代替人力来执行相关的农业操作,更加节省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