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位与重构

2017-06-16 20:39徐丹霞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缺位核心价值观

徐丹霞

[摘要]大学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文化强国战略的主要实践者,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中的部分人群出现了政治信仰迷失、价值观念缺位、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文化强国为视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位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对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的重构路径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大学生;缺位;重构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为了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助力“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和祖国的未来,始终肩负着国家振兴和民族昌盛的时代使命,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汲取中外文明体系的核心要素,才能为我国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同样需要大学生群体站在“文化强国”的高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这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与“文化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和行为。文章以文化强国为视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位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建议借助多种途径培育或重构其价值体系。

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位

(一)价值取向与诚信意识缺位。互联网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不断冲破道德约束。越来越多的人将市场经济的“投入一产出”理论内化于心,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理所当然”的要求社会和他人为此给予必要的尊重或者同等的回报,以便实现贡献和索取之间的平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社会人群之一,对自我价值的关注也不断提升,其价值取向更加直接,并逐渐趋向于“一元化”。一些大学生出于对自我价值的保护,会有意无意地把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分离开来,甚至在谋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这种缺乏为大众谋利益的意识和缺乏诚信的行为,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缺失。

(二)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缺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向不同社会领域的持续深入,各种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诉求也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全面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会极大地漠视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这种集体主义的缺位反映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一些大学生会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采取极具功利性的行为,比如:有选择地进行人际交往,通过牺牲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只对特定课程给予关注,甚至对社会发展范式形成错误判断而主动放弃学习机会。这种损害他人利益、忽视专业学习、漠视实践本领的做法,不但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也阻碍了集体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缺位。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民经济的进步并未保证精神文化事业的同步进行,一些西方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等,借助现实和虚拟的通道,涌入我国社会,使处于“半社会化”或者“准社会化”的大学生群体受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冲击。由于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和道德可塑的阶段,在外界强大文化力量的影响下,开始主动追求或者被动接受以自我价值和个人本位为核心的价值观,个人利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此外,社会转型也使得经济矛盾不断突出,一些大学生在对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出现了失衡的状况——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注重自我个性,忽视集体诉求。这样一来,大学生便会出现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缺位的现象,这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位的成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机制弱化了大学生人格取向。自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已逐渐转向了大众教育,除了一些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极为突出的院校之外,更多的高校在办学机制方面都表现出了向市场倾斜的意愿——高等教育的“人格”正在失落,大学生的人格取向也被逐渐削弱。虽然,在现行的高等教育框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一直没有放松,属于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即便如此,在以就业率、考研率等为重要指标的办学理念下,一些高校不断压缩甚至取消与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学习时间,即便将这些课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加剧了高校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完善,对其高尚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的形成十分不利。

(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促使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激发了人们对金钱的关注和看重,甚至有些人会为了获得财富而淡化情感、漠视道德。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将大学生与社会风气能够有意的割裂开来,但是“社会对大学的渗透”确实已经改变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但校园文化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也造成了重重困难。

(三)多元文化稀释了传统价值体系。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也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想、观念、主张等文化符号充斥在人们周围,其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同正能量一道,共同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发展和客观事物的判断。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事物和社会发展中一些事件的正确理解,其思想价值观正发生着巨大的變化。此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高校教育体系的限制下,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和谐思想、爱国精神、道德观念等价值内涵,越来越被淡化,而传统文化的匮乏势必要导致对传统道德的不以为然,最终会导致他们主动放弃了传统价值体系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道德评判标准,甚至有意在实践中对其加以稀释和消解。在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能力不断削弱,尤其是那些自控能力较差、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更是未能辨别是非,从而在丑恶现象面前做出错误的判断。

四、文化强国战略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路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纲领性规范,在以“文化强国”为指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不断突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比如,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认知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社会实践的锤炼,强化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核心价值观理念的重要性。同时,高校还应拓宽渠道,主动将大学生引向社会,使其更多的接触现实、了解社会。比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勤工助学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以此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经验表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对维护文化安全和实现“文化强国”是至关重要的。而文化软实力的打造要依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主动在文化上觉醒,深刻认识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对文化责任的历史担当;此外,当代大学生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培养文化自信,强化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有充分自信。

(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势必要发挥重要作用。为此,需要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与差异性,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帮助大学生能够在了解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识别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之能够具有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取向。比如,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构建优良的教风和学风。这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体现了大学生对国情特点、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的把握,也实现了对当代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帮助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创新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强国关联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以文化强国为视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内容上不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成长需求,最大限度的、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和革新,通过深入了解其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对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全面掌握其精神诉求、物质诉求以及成长诉求,通过找到他们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尽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为此,在文化强国视域下,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要在方法上不断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接受习惯,全面找准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强国之间的关联,继而引起大学生思想的共鸣,使之能够与大学生的利益形成交汇,以此搭建大学生能够参与、愿意参与的平台,不断开发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通道,从而提升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缺位核心价值观
防疫不缺位秋收不误时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从“大学生回炉”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