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探析

2017-06-16 16:19吴宝华牟宏晶张辉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

吴宝华+牟宏晶+张辉

摘 要:文章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路径,以此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强调了实践环节与技术创新融入的重要性和建立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平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57-02

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等新的发展战略和论断,在这种人才、创新要素驱动的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以适应国家对高层人才竞争力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重点突出专业素质培养、重视学业与职业相接轨和强化锤炼工程创新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既要重点掌握学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职场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高技术含量和高专业化程度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对他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具有明确、独特行业背景并与职业资格相接轨的专业素质。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目标,并把就业定位于实际工作部门,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社会化学习、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等一些方式改善了职业化进程,对他们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创新,即运用系统性工程思维,投入工程活动中的设计、试验、制造、管理、服务等领域或环节中一个或多个方面,开展创新性的生产活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的综合与集成理念,这正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部在2009年增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都是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这说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转变了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情况,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只有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工科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搭建全日制專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的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是指该教育体系培养的高端人才面对工程问题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体现在遵循工程规律的能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上,也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决定着工程人才在专业工作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分[2]。工程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科院校改革与与创新发展主要趋势。

(一)工程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工程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思维需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植入。潜意识会在某种外因的刺激下,不自觉地从大脑深层跃至大脑表层转为意识。潜意识动力一旦被挖掘,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将工程教育理念植入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无疑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融合自然科学、新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研究生形成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得到熏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它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选择研究方法、调整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工程能力和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素质。

(二)以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行为的正强化

理论课程知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就要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要求研究生走进实验室、走进工程现场,将理论知识体系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启发活跃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掌握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丰富,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就业期限,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聘请行内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或者开设博后讲坛,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国际前沿发展动态。

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应用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使行为发生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段正强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强化物,比如说学生的学分和成绩,教师的微笑和赞扬等。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手段达到强化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将前面提到的工程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将传递的信息进行强化, 逐一建立起工程理念,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实践,促进教育转型

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侧重将本学科领域的客观规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环节不容忽视。保证不少于半年的集中或分段相结合的方式的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企业在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时,要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参与导师横向项目或自主发现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方式来完成[3]。高水平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依托平台。学位论文环节要采用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论文主要应该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而选题和实践过程的研究等环节可以由外聘的兼职导师参与指导。通过双导师的共同培养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评通过之后方可以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其特色,注重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技能,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培养标准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标准接轨,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敬业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潜能。

(四)注重师资工程实践经历,优化教师工程知识结构

授课教师应当具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导师也应当有工程项目研究背景和素养,坚持人才引进、校内选拔和兼职选聘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面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程意识,并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横向课题,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到企业中锻炼,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使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工程素养[4]。

(五)依托技术创新载体,拓展工程素质教育外延

高校工程教育受到实践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水平相差悬殊。工程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研究生参与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加以改善,技术创新的融入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当前高校技术转移有利于高校面向行业和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活动,也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研究生参与专利的撰写和专利的转化实施可以使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一直保持前沿,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也可以为研究生的分配就业创造机会。在专利的创造、保护与实施运用的过程中,参与的研究生通过撰写专利文件可以浓缩创新灵感、体现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六)构建政产学研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设置课程时就必须考虑增加其学分比例,在完成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就是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集先进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建立于一体,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综合优势。政产学研用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和耦合。政产学研用将推进知识创造、转移、扩散过程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学化。高校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研究生选择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训练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去。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高校依据协同创新平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和良性互动[5]。

总之,随着我国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转变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理念,增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盲审学位论文,建设具有工程實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等,才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并尽快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3]于福莹,漆汉宏.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4]刘玉玲.国内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3,(11).

[5]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