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剑峰
摘 要:交互主体性理论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学术共识的达成,交互主体性孕育的学术伦理实践的践行能够有效预防学术腐败的生成。学术共识使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依靠共同的学术共识来维持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以学术派别为依托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认识的实际活动,对学术认识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工作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学术共识,要有自身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
关键词:学术伦理;交互主体性;学术共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65-02
交互主体性理论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学术共识的达成,交互主体性孕育的学术伦理实践的践行能够有效预防学术腐败的生成。学术共识使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依靠共同的学术共识来维持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即需达成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工作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学术共识,要有自身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识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一、 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学术伦理支点
(一)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克服技术理性弊端,通过主体与主题之间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来克服异化,进而建立起主体与社会、主体与客观、主体与主观之间的有效交流,交往理性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識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当代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界,而造成的自身困境,如水资源匮乏、雾霾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克服主体欲望无限膨胀的哲学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又称之为交往理性理论,是主体之间在确立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的态度和观点的一致性的取得。交往理性不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占有和控制,而是确立人类自身主观世界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即重构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为共识的达成需要广泛的交往空间。当代人类社会的弊端在于把自身建立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多采取剥削、掠夺的态度,人类不断沉醉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节节攀升,忽略了一点认识,那就是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主宰,人类从匍匐在上帝脚下的可怜被造物开始人类自身觉醒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人类把自身成功的塑造成砍掉人类自身的牵绊,把自己束缚于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之中,无法去理解和解读世界,更无法建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合理的生活世界。人类借助于发达、便捷的科技和通信手段,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和沟通,人类把自己囚禁与钢筋水泥的孤岛之上,切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主旨在于重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拓展主体之间交往的空间,冲破交往实践的藩篱,进而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持续性和生存性。
二、学术共识是交互主体性的学术伦理的实践体现
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同行,同行在科学理论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行评议是学术理论获得社会认可的首要前提性的社会活动。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评议存在人为因素,就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评议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如论文评价等,与此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专业性越来越强。
(一)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以学术派别为依托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但同时,不同派别的理论观点之争,也会阻碍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共识的达成。学术共同体内部都遵循自身的学术伦理,即自己的学术伦理规范。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同行,同行评议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不同学派,在学术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二)学派
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现实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科研合作,学派在学术共同体中,是学术活动的展开形式,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派遵守共同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研究习惯,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学者之间用学派结合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学术倾向,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维护学术自由。
(三)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者创造性思维的显现。而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思维碰撞。即使学术共同体成员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学术共同体成员思想处处保持一致,也会出现各种分歧,学术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讨论能够激发学术共同体成员潜在的思维火花,促进新的学术活动实现质的飞跃。当然,科学认识活动在西方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摆脱了对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态,实现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学者阐明自己的理论认识提供了生存的学术空间,尽管,任何一个新的学说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需要艰苦卓绝的抗争的,但是毕竟保证了自由的学术论争的氛围,承认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存在和竞争,体现了学术认识活动的社会进步性。
(四)学术成果的发表
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任何学术活动要想获得社会承认,就都要发表,为同行和社会所了解。如果学术成果不发表,就无法被同行所了解,更谈不上社会承认。但并不是所有有见地和创新的学术成果都会得到发表,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总之,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
三、交互主體性伦理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学术伦理基础
学术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预防学术腐败问题,而且是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的关键点。学术不可否认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研究成果,而且是学术共同体的特殊劳动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由此不难推断出,学术伦理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创作过程中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行的个体伦理,还应包括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性的共同体伦理,同时更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要想从源头上预防学术腐败问题更应该切实加强学术伦理问题的构建,学术伦理问题是学术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前苏联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实行学术自由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没有人能够保证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是准确无误的,权威性的评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术的发展,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论,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才会真正促进学术活动的进步。
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为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解决。
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循环。而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相互表达的真诚性和语言表述的确定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在表述生活世界过程中的表述的真诚性,表达的真实性,而这恰恰是学术伦理表达的真实性是同出一辙的。学术理论要求学术共同体或者个人能够如实描述生活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表达出自自身的真诚性,语言描述的确定性,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伦理实践即是交互主体性伦理实践,是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的现实表述,更是主体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2]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2.
[4]王恩华.学术越轨批判[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
[5]杨守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