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颖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努力,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职业化、生态观的趋势。然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也存在着忽视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空间狭窄且不平衡、咨询师素质参差不齐、咨询师难以贯彻伦理道德、难以把握本土化与国际交流等问题。可以通过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强化心理咨询师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等对策促使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41-02
高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给予来访学生帮助、启发、教育,使来访学生改变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解决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心理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且与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非医学、非心理分析性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崛起有关。1987年以后,我国社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使社会群体时常处于高压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大力支持和倡导开展心理咨询。由此,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也陆续出现。相关研究显示,在我国,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并导致个体产生情绪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及心理障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处在发展初期,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完成大量工作,才能保证心理咨询稳健发展。
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
(一)职业化。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2002年《国家职业大典》将心理咨询列入其中,为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心理咨询相关法律法规的提出、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成果的增多、咨询机构的增加、咨询师队伍的扩大,都加快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脚步。
(二)多元化。现今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心理咨询也逐渐打破学派限制,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咨询者从多元的角度考虑来访学生的成长背景、人格特征以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咨询阶段采用折中或整合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付艳芬等(2010)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运用的理论以整合理论为主。
(三)生态观。有专家提出了2l世纪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生态观趋势。生态观主要涉及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心理因素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决定学生的行为。在心理咨询中遵循生态观,就需要咨询者把促进来访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改变学生的外在环境作为咨询的目标和方法,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发展性心理咨询。现代社会,发展性心理咨询已成为心理咨询的主流,因为它更能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然而,我国心理咨询最早出现在精神病医院中,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在其影响下,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注重以矫治功能为主的障碍性心理咨询,忽视了能提高来访学生心理功能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另一方面,在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中,测验题目通常是让学员判断案例中来访学生属于哪种心理问题,需要用哪种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很少出现要求帮助来访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完善人格的题目。
(二)心理咨询发展空间狭窄且不平衡。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的空间较为狭窄。以社区为例,关于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力度较小,居民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少会想到去社区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在企业,管理阶层多注重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业绩,难得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高校,虽然学校会安排一些心理咨询的课程,但上课的对象限于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此外,心理咨询发展不平衡。拥有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和咨询者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在偏远的乡镇和农村,人们对心理咨询还很陌生。当高校心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到偏远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时,往往难以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
(三)心理咨询师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例如美国要求心理咨询师具有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或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学位。但在我国,很多中小学和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多数来自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那些取得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来说,也很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看待心理问题时难免浮于表面。陶金花(2011)研究发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偏少;咨询者以兼职为主,经验缺乏,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四)心理咨询师难以贯彻伦理道德。高校心理咨询师虽然知道在咨询过程中须遵守保密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无法完全遵守,有时会在与其他人(例如来访学生家属、教师、同事)的交谈过程中泄露来访学生的情况。因此,如何让心理咨询师自觉地将道德认知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将是今后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心理咨询难以把握本土化与国际交流。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是中国大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然而咨询中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都来自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这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因此,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应从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出发,不但要借鉴西方心理学的优势,还要提出更适合解决中国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尹可丽等(2009)研究发现,我国心理咨询师运用的方法大多来自于国外,本土化和本土的方法极少。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研究学生心理时,缺乏与国外同行的适当交流,较少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研究经驗。
三、对策
(一)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包含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判断、及时有效的调试疏导,以及更重要的发展性或适应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明确发展性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定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为该群体的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团体的特性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如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等。如果高校心理咨询师遇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或来访多次情况无法好转等情况,就需要进行转介。
(二)完善心理咨询网络。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空间狭窄且不平衡的现状,需要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高校需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聘用心理专业且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人际、恋爱等问题开展合适的咨询。高校也可以借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者帮助更多的学生以及社会群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凭借自身的工作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情况,获知心理咨询师难以深入的细枝末节,与学生进行平等温和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难题矛盾,锻炼其自主适应的能力。
(三)强化心理咨询师的伦理道德意识。对心理咨询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内化为咨询师的自身意识,促进其在咨询中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以保障来访学生的权益,使心理咨询健康有序的进行。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坚持“去标签化”,将学生当做只要稍微给予帮助指导,便能不断进步、超越自身极限、开发无尽潜力的个体,引导学生掌握步入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其在家庭、校园甚至社会中的位置,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进行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高校心理咨询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适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也要探索本土化的方式。第一,深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心理学思想。如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老子思想中的哲学态度能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中国的传统医学包含许多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参照,对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改良,使其能够适应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
(责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