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楚云
南庚戌已经不满足于“最大规模的华人媒体”,
他希望成为“非洲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影响更多的非洲人
大部分时间,南庚戌在非洲。强烈的日照讓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他中等身材,声音洪亮。
南庚戌出生于1970年,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仍旧过着每个月往返于中国和非洲各国之间的忙碌生活。
南庚戌的忙碌生活源于他的多重身份,企业老板,多个中非文化交流协会、基金会的主席、会长。
1999年、2009年和2012年,他相继创立了博茨瓦纳里程集团、非洲华文传媒集团和环球广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将近二十年的积累,南庚戌的传媒集团已成为在非洲布局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华人媒体。随着企业影响力的扩大,如今的南庚戌承担起了中非文化交流的任务。
这次回国,他是为了和一所高校合作拍摄电影,一部关于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喜剧。
南庚戌
199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南庚戌选择了从商,在北京做起进出口贸易,涉及多个领域,但他的生意并不顺利。机缘巧合,当时的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跟他提议:“博茨瓦纳正在发展,来我们这里找找机会吧。”在众多的非洲国家中,博茨瓦纳的经济成绩最为突出,它是非洲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被誉为“非洲第一富”。他决定把北京的公司卖了,去外面闯闯。
1999年,29岁的南庚戌与妻子踏上了移居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的路途。
2001年,移居博茨瓦纳的第二年,南庚戎多了一个身份——博茨瓦纳华侨总商会秘书,并成为社团报纸的负责人。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办报的场景:“那时不能叫报纸,其实就是用A4纸复印、装订。”学生时期的南庚戌爱好文学,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养成了他对媒体行业的敏锐嗅觉。在当时,博茨瓦纳和侨界的新闻就是商会报纸的全部内容。南庚戌负责编辑、排版、复印,他的妻子负责装订。每期500份的“发行量”让他们不得不去借复印机。
没想到,这份从内容到印刷都很“简陋”的报纸得到了不错的反馈。8年时间,这份报纸从四五页扩充到22页,从黑白到彩色,从复印到胶印,报纸逐渐变厚,内容更加充实,逐渐成为当地华人的“必读物”。
随着华人受众的增多,他萌生了新的想法——创办一份面向全非洲的报纸。2009年,南庚戌创办了《非洲华侨周报》。对于生活在博茨瓦纳的华人来说,这份报纸很实用:刊登当地的法律法规,介绍风俗文化,教华人如何与当地人交往,还设置了“语言角”,用汉字把基本的交流用语标注出来。
《非洲华侨周报》成为华人融入当地文化的“工具”,连博茨瓦纳大使馆都发布公告称,要在这份报纸上刊登遗失护照的广告才能办理新的签证。
没想到,这样的利民之举却招来了非议。
在一次与当地官员聊天时,对方针锋相对地提出:“南先生,你整天说你爱博茨瓦纳、爱非洲,你凭什么这么说?办华人报纸、给华人办事,你始终没有改变你的中国心。”
南庚戌开始思考,如何化解非洲人的偏见和误会。
他加入了多个当地社团。2009年,他成为民间慈善团体“国际扶轮社哈博罗内分社”成员。每年圣诞节,社团都会组织“Donate a can”的捐助活动,社团成员被分配到不同的超市门口,让买东西的人随意捐助一样物品,罐头、饼干、大米、饮料等,每年都能收到几十车的物品。
从那时起,南庚戌每年都会参加不同的慈善活动。2010,他成为博茨瓦纳华人慈善基金会主席;同年,又成为博茨瓦纳劳动营志愿者协会主席,他是该协会成立四十年来唯一的外籍主席;2013年,他成为非洲-中国慈善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南庚戌开始借助当地人认可的平台,做对当地有意义的事情。他认为,华人华侨不能做过客,要做“候鸟”。
2012年,南庚戌获得报道者媒体集团授予的“博茨瓦纳社会贡献年度人物”的称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样的影响力成为一种‘捷径,能够影响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甚至中非之间的交流。”
非洲华人缺乏良好的公关能力,也没有发声的渠道。为了争取抛头露面的机会和更多话语权,他还需要事业上的影响力。
南庚戌于2009年末创办了《环球邮报》,他采取了和《非洲华侨周报》不一样的“策略”。他看到在非洲的西方主流媒体以讲非洲故事为主要内容,有时还会批评本国的政策。南庚戌借鉴了这样“小骂大帮忙”的方法。报纸以刊登80%的非洲新闻和20%的中国新闻为策略,循序渐进地打入当地媒体圈。南庚戌聘用当地人作为团队的核心,报纸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份报纸成为南庚戌文化传媒事业的转折。
2010年,一家中国企业与博茨瓦纳政府签订的燃煤电站项目正式开工。因锅炉泄漏、发电机故障导致项目多次中断,原本计划2年完成的项目延误,博茨瓦纳政府不得不从南非进口电力。
在当时,当地和西方媒体将矛头指向中方企业,批评、指责该项目的管理和质量问题,“一面倒”的声音恶化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为已经处在弱势地位的华人和华人企业声誉带来了更恶劣的影响。
南庚戌知道后,联系到中方企业老板,了解项目具体过程。让这家企业连夜赶出一篇文章,《环球邮报》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整版刊登出来,澄清了所有问题的原因。
2013年9月,报道刊登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相关部门的部长主动找到中方企业老板希望和解。在业主的协调下,项目进入正常的谈判程序。
这次有力的发声让南庚戌彻底“扎根”媒体行业。他更加坚定了要做“让当地人听得懂、看得懂、读得懂的媒体”。
“我一直做着‘商人+的事”
南庚戌把事业重心逐渐从贸易转向传媒。
2012年,他成立环球广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愈发繁忙的业务使他不得不放弃一些生意,将一些贸易的经营权转让给朋友。
在异国做媒体是一件难以盈利的事。《非洲华侨周报》从创办之初到此时一直是免费发送,从最初每期印刷发行1万份到此时的5万份。英文报纸《环球邮报》的售价为1美元,但南庚戌觉得宣传效果不如免费报纸,他决定放弃一部分利润,争取更多受众。他计划免费发送这份报纸。
现在,南庚戌的传媒集团旗下拥有多语种报纸,如华文版《非洲华侨周报》,英文版《环球邮报》《新时代》,英文杂志《你好》,还开办了多语种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除此之外,集团业务中还包括创办新闻学院、组织大活动等。在将近300人规模的公司中,有95%的雇员来自非洲。
南庚戌所拥有的全媒体平台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从创办《非洲华侨周报》至今,他的传媒集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每年看到财务报表上将近百万甚至千万的亏损时,南庚戌都发誓要关掉一两家报纸,减少亏损,但最后都舍不得。
南庚戌始终是一个商人。用他的话说,他始终在做“商人+”的事情。把媒体做成商业模式,只有承受住前期的投入和资金压力,未来才可能有收益。在这一点上,他从未脱离商人逻辑——“媒体不做大是没有前途的”。
如今,传媒集团中的平面媒体已经覆盖了非洲四五个国家,而全媒体已经基本全面覆盖。在非洲的中国人超过100万,传媒集团的华人受众达到60万。南庚戌已经不满足于做“最大规模的华人媒体”,他希望成为“非洲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影响更多的非洲人。
事业的逐步扩大,让南庚戌逐步从媒体交流上升至文化交流的层面,他被赋予了新身份——中非文化交流使者。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以相互尊重的姿态接受和给予才能被认可。他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认可对方”是第一步。
如今的非洲社会仍旧是政府和部落的高度融合体,传统文化的传承至今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于是,南庚戌从传统文化入手,“求同存异”地将非洲文化中的宗教、歌舞与中国文化中相似的部分结合。
非洲大多数国家信奉宗教,北部以伊斯兰教为主,南部則流行基督教和天主教,非洲人会定期去教堂作礼拜。南庚戌发现,非洲人会在教堂里谈生意,而中国人偏好在餐桌上谈生意的风俗习惯在非洲行不通。虽然不是任何宗教的追随者,但他在当地侨胞和众多大爱人士的支持下,用了十年的时间在博茨瓦纳修建起了非洲首座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博华寺,除了让当地侨胞和信奉佛教人士有了一个礼佛的场所,博华寺还定期邀请当地的中、小学生去寺庙里学习佛教,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南庚戌还从非洲人热爱并擅长的歌舞入手组织活动。他说:“非洲人可以‘随时随地跳起来。”每年,他都会组织侨胞到哈博罗内最贫穷的村镇举办文艺活动,穿上民俗服饰,披上草裙,头戴铃铛帽子,与当地居民一起跳舞。他还鼓励华侨在当地开设舞蹈学习班,让他们的子女学习当地舞蹈。
南庚戌不断探索着新的文化交流方式。他希望把华人和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奋斗历程搬上银幕,他已经想好了纪录片的名字——《携手筑梦》。除此之外,他还忙着策划另一部纪录片,介绍中非饮食文化,计划在非洲播出。
现在,博茨瓦纳已经成为南庚戌的第二故乡。这个非洲南部国家见证了他的改变,而他也为中非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