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校长王乘:我们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

2017-06-15 06:14钱炜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兰大兰州大学办学

钱炜

“我也理解青年教师们的想法,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走呢?历史经验已经表明,

我们这里如果没有国家特定的政策支持,人才根本来不了。”

今年60岁的湖北武汉人王乘,在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岁月。4年前来到黄土高原上海拔1500多米的兰州时,他刚开始不觉得有什么,但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的血压升上去了,夜里睡觉也特别容易惊醒。

王乘

身为兰州大学校长,生活上的困难他慢慢地都适应了,可是面对治校办学上的困境,要想突围却并不容易。和他的历届前任一样,王乘被委派到大西北,就是要来解决困难的。如何在落后地区办一所优秀的大学,是历任兰大校长都要给出答案的一个历史性问题。除此之外,王乘面对的现实,却是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向国家要政策、要资源,又如何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高校展开竞争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兰大过去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经验是什么?

王乘:去年,我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同志到学校工作后,提出兰州大学有三个特点:一是最听党的话,二是受人尊敬,三是投入产出比高。实际上,这三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兰大长期以来努力的导向与结果。

在欠发达地区办一所好大学、办一所高水平大学,是贯穿兰州大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我们处于欠发达地区,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所以,讲到成功经验,从根本上看,更多来源于精神层面上的坚守与坚韧,来源于我们“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

例如,我校化学学科2016年进入ESI(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1‰行列。我们的化学学科肇始于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建系初期,全系只有教职工10余人,但在时任校长辛树帜的感召下,不断汇聚留学回国的知名专家学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陈耀祖等一批学术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学者或留学回国,或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大化学系任教,成为化学系师资队伍的脊梁。

1954年,化学系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57年及以后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及“文革”期间,化学系一直坚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首批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兰大化学系培养的毕业生中有4名当选中科院院士、14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位居全国化学学科前列。

早年间,兰大化学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实验室从来不摆放凳子或椅子,进去了,做实验从头到尾站在台前。对化学实验的纯度要求,一般学校是百分之一,兰大是千分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兰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有很大难度。近些年,你们对此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王乘:我也理解青年教师们的想法,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走呢?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我们这里如果没有国家特定的政策支持,人才根本来不了。

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这些年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想方设法,不断改革人事制度,出台并实施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管理办法》《“长江学者”管理办法》《年薪制人员管理办法》、“师资博士后计划”“青年教授计划”等人才政策,着力营造“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环境,以此来吸引、留住并培养人才。

近年来,我们的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吸引人才的机制也在逐步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指标普遍得到了提升,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限于先天条件和筹资能力的不足,外加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由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待遇低,自然环境较差,重大科研平台较少,地方财政配套支持乏力等多方面因素,學校人才流失、引才不易的困境依然存在。

尤其是随着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东部高校依托各地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展开对高层次人才的新一轮竞争,使我校人才引进和稳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制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具体措施,主动出击,精准实施,延揽各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完善校内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做好“青年教授”聘任的基础上,建立“青年研究员”破格晋升机制,培养、引进和遴选一批青年人才,给予倾斜性支持,帮助其尽快成长。同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的薪酬待遇管理,加大收入分配激励力度,尽可能提高教职工待遇。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人才问题之外,兰大如今还面临着哪些其他方面的困难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王乘:与同类高校相比,兰大既面临办高水平大学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在外延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又必须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在稳定队伍、筹措办学经费及提高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严重困难。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基础设施问题。我们现在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兰大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非常突出。尤其是榆中校区,距离市区47公里,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区域,远离城市,周边条件艰苦,办学环境差,导致学生无法融入社会,培养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学校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由此也造成了,一方面,学校优质资源稀释、同等资源共享率极低;另一方面,全校各类资源短缺,僧多粥少。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发展,还大大限制了我们内涵提升的进程。

目前,经过我们与地方政府的协商,计划在兰州市区附近的青白石地区建设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创业港”。届时,我们希望能够将榆中校区与兰大在兰州市区另外两个分校区都搬到未来的“创业港”去,这将极大地缓解我校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同时,对于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与西部地区相互扶持、共同谋求更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如何筹集到新校区建设所需的资金,是当前摆在兰大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现在我们特别希望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是教育部的资金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兰大对自身的定位是什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

王乘:兰州大学有一些专业与研究方向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非常有实力。如历史学院下面的敦煌学,再比如草地科学,还有地学、对青藏高原冰川的研究等,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具有西部特色的专业。

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我们将始终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以做西部文章作为切入点,以建设一流大学为办学目标,把兰大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重要基地。

作为目前中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最重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兰大在支撑西部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依据学校所处的区位,把地域特点变成学科特色,把区域劣势转化为科学研究优势,着力研究解决西部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家战略问题,体现兰大品牌、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兰州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决策与支持。兰大对政府的政策有怎样的期待?

王乘: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作为中国西部高教事业发展的缩影,兰大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希望国家对包括兰大在内的西部高校给予以下支持:

一是希望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尤其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地缘因素,加大对西部高校的引导和支持,在西部地区布点建设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以保障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支撑、有动力。

二是建议国家进一步调整、完善有关工资政策,建立地方性的补贴机制,提高针对西部高校区域性工资政策的标准,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收入差距,确保师资队伍稳定。

三是建议国家设立西部地区杰出人才计划专项或西部高校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西部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与青年英才。

四是建议国家在招生制度改革中,进一步统筹考虑各地高校的实际情况,使政策既具有普适性,又能充分体现和照顾到特殊性,避免“一刀切”。

五是希望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帮助西部高校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低、办学条件差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兰大兰州大学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兰大为美,有幸遇见你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兰州大学MOOC局限性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