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关系的思考

2017-06-15 01:06卢海洋顾锋胡敏
学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关系因材施教

卢海洋+顾锋+胡敏

摘 要: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针对学生的特点与能力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而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他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提出所谓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两者的关系与当代的教育结合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反思。

关键词: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系;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19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26

一、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集注引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此才而笃焉”。这便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物理学科而言,讲解完新课之后可以根据课上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测验,准备概念辨析题,实验分析题,作图题等多个题型,根据学生测验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可能比较擅长实验分析题,但对于一些相似的概念却不能很好地区别,因此教师在课上当讲到某个物理概念时就可以单独提问这个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这便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要想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就必须认真落实这一点。

二、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他指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此外,西方一些思想家也提出了关于全面发展的观点。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泛智教育的思想,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從而使其在多方面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他从中道哲学和灵魂学说出发,首次系统论述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我们中国几经磨难,终于找到科教兴国的法宝,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的教育经过改革也逐渐朝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现代人类教育的趋势目标。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互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三、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孔子培养君子的方法便是因材施教,而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器”方可称为君子,可见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那么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一)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学生的性格,秉性,意思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进行不同的教育,并且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要遵循国家的要求,使合乎国家要求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基因、生长环境都不同,所以性格也会有很大不同,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课上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比如可能有的学生理性思维较强,感性思维薄弱,对于一些语文当中的修辞很难理解;也有的同学正好相反——理性思维很薄弱,对于空间几何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长,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达到理解和掌握,做到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要求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程度。

(二)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偏才”,并不只是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而不顾非优势,而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育、审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这样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动机,而动机又能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有了学习动力,能够在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不再将学习看做一种负担,并且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摄取知识,在学习当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渐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我认为,可以将因材施教同全面发展并在一起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因为将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割裂开的观点是肤浅的。如果我们只注重因材施教,那么就有陷入“天才教育”的危险,就要取消班级授课制改为个别教学制;同样,如果我们只注重全面发展,就会忽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也就无法其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可将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分开,教师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因材施教。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应该遵循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主体性,有创造力的人。从总体上来看,全面发展是对学生发展的总要求,即学生通过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要达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的达到必须要以因材施教为基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善于挖掘学生的优势,通过启发诱导,针对学生的优势特点,经过各个方面的完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结合才是学校办好教育的保障。

四、基于两者关系并结合现代教育的反思

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真正优质的教育是将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但我们现代教育,学校各个班级基本都是“平行班”,即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优、中、差”的学生分于不同的班级,这样会导致各个班的成绩悬殊太大,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古人就能做到因材施教,而当代的我们却做不到呢?”那是因为古代私塾教育,一个老师只面对几个人,时间和经历很充足,而现在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中小学现在一个班大概50人左右,一个教师面对一整个班级,时间经历明显不足,因此因材施教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认为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即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置于不同的班级,这样分到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基础、能力方面相似,教师便可以根据學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既能保证优等生的学习质量,又能将差生慢慢的变为优等生,这样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否则学校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只是一句口号。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此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当今中国每个家庭都承受着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困扰。中高考这两条分水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会因为数学老师的考试而被挤占掉,好不容易可以来放松的周末会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淹没,学生已经逐渐变成刷题的工具,所有的兴趣爱好都被扼杀在摇篮里,更别提全面发展了。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是否真的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恐怕要打一个问号。在中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一方面因为学生家长思想较为传统,认为学生只有在应试教育下才能接收更多的知识,素质教育只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因为素质教育对于老师的要求很高,要求老师既具有扎实过用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思想、创新、为人等多个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国如果想进行教育改革,必定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参考文献:

[1] 张鹏君,宋明亮.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基于对一篇外国寓言故事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00-102.

[2] 张黎明.浅析教育中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的关系[J].亚太教育,2015(22):276.

[3] 王俊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文理导航(下旬), 2014(2): 27.

[4] 常汀哲.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山西教育(初中版),2014(3):24-26.

[责任编辑 齐真]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关系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