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张玉奇
【摘要】本文从协同理论角度出发,以资源最优配置为原则,结合当前绵阳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的产业特性、比较优势,提出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四位一体”的理论模型,并尝试构建了基于协同理论的綿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路径,力图使军民融合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增强绵阳区域经济实力及综合竞争力。最后从构建民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机制、公共服务推进机制、激励推进机制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军民融合;绵阳科技城
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核心主题”、“两个重要目标”、“三个重点区域”、“四个基本原则”、“八项主要任务”、“三十条先行先试政策”。其中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主题,是中央赋予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任务,是四川省试验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而绵阳市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被国务院要求建设成为全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排头兵。时代的大潮将绵阳军民融合事业推向新的前沿和高峰对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及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的系统推进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四位一体”的理论模型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引导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如何推动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政府、军队、企业高度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初步构建军民融合产业 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框架如图1所示。
(一)政府:政策和组织层面的协同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运作要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构建多层次、宽范围的协同创新中心体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层面建立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组成多层次、宽范围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委员会,组织和协调知识在不同的个体和组织领域中的跨界流动。二是加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的网络化运作。创新网络方式比线性方式更加持久有效。
(二)企业:市场引导和军民两用技术层面的协同
市场经济是推动军民企业融合协同创新的天然土壤。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无论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是集群创新功能的显现,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三)大学和科研机构:知识层面的协同
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人才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起着重要作用。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防科技的应用研究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是典型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供给和人才服务。而高校在基础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承担基础性和探索性的科研项目,保障自主创新的技术需要,也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科研和生产领域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人才,是基础性研究的核心力量。知识协同是在知识管理理论和协同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核心。
(四)中介机构:融资
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以咨询服务为主导的中介机构能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流动发挥综合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众多比较优势,互补互动,集成于技术创新,并逐步打破军工和民用企业之间的界限,加快军民融合的步伐。中介机构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技术评估、信息中心、经济组织和咨询机构等,是联系创新主体和市场的纽带。
二、协同视角下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路径构建
(一)协同创新路径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是协同政府、军方、军工企业、民营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等各单位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综合过程,包括创新思想的提出、市场调研、技术创新决策、研发经费的筹集、技术研发与制造、产品上市和产业链打造。根据上文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本文尝试构建基于协同理论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路径。如图2所示。
(二)运行机制
1.战略协同——顶层设计
军民融合是一项包含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要积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让政府协调推动军民融合,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对军民融合进行顶层设计,把军民融合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确定适当的产业和技术项目,打造创新链;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对军民之间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促进军民融合的体制和机制建立;组建对军民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高层机构,减少和消除影响军民融合的制度壁垒;把军民融合建设纳入到绵阳科技城社会经济改革总体规划中,建立高效、协调的军民融合运行机制,为建立军民互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组织协同——立足市场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这就要求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发挥组织协调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国防工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运行规则,建设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实施的,让市场中最优质的资源,按效率优先的原则自由组合,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市场规则,讲诚信、守合同,尊重合作各方的劳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定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原则,实现合作共赢。
3.法规协同——法制科学
军民融合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健全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来说:从完善投资、财税、市场准入、金融、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等角度,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军队要在自身体系上,围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法等出台适应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同时,绵阳科技城也应针对军民融合制定军民协调的法律规范;要积极建立军地之间立法协调机制,建立协调组织机构,高效协调军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减少军地在立法上的重复,使制定的军民融合法律规范共同维护军地双方的利益。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规体系,促进军民融合發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
4.信息协同——运转顺畅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重要论述,为军民融合信息技术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科技信息量大、种类繁多,为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应设立信息服务平台,专门从事技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复杂信息条件下中,及时对外传播和对接军民技术信息,促进军民企业之间的信息获取,为军民企业提供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沟通及时,密切配合,促进军企与市场相结合。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形成科学统筹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机制
结合当前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建设近几年的实际情况,主要在组织领导层面上把握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机制。主要思路是把现行科技城管委会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创新职能抽离出来,将其提升到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省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充分下放省级部门管理权限,让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简化为专司执行管理的机构。同时,要创新现有军民融合组织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省市互动、党政军企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要形成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推进机制
对于军民融合产业,公共服务追求的主要目标体现为高效便捷,主要包含规范的政务服务、高效的中介服务和特色的财金服务。在发展公共服务指导思想上要遵循“政务服务规范化、中介服务特色化、财金服务贴身化”的思路推进。具体而言就是要抓紧制定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技术创新配套优惠政策,向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各利益主体提供准确的政策信息和发展预期。明确告知服务对象有关办事服务流程、办理机关、受理的权限、时限和内容。在民用企业的审批、备案、入驻、要素保障等方面,按照“程序不减,缩短时限”的要求,强化涉及政务审批备案等各项服务的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和确保时效。
(三)要形成释放技术创新潜能的激励推进机制
激励科技潜能释放,核心是人才的保障和利益关系调整,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创新的方式加快解决。一是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依托在绵重点院校和大型企业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在项目中选拔、培养、引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学科带头人、科技应用型专家和技术创新人才。二是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在企业层面,继续支持长虹、九洲等军民融合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跨行业、跨区域的军民融合企业集团。在科研院所层面,支持国防军工科研单位与地方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改革科研院所现有技术成果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纪实[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