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娥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中酪酸梭茵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及价值。方法:收治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酪酸梭茵组、酪酸梭茵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各30例。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耐受明显高于对照组、酪酸梭菌组(P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酪酸梭菌活菌散;非营养性吸吮 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别是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消化系统不完善会导致肠道激素分泌不足,且由于早产儿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低下,可出现呕吐、腹胀及胃储留等不良症状,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比较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早产儿9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酪酸梭菌组、酪酸梭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胎龄(32.4±0.8)周,平均体重(1.4±0.3)kg。酪酸梭菌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胎龄(33.1±0.9)周,平均体重(1.5±0.4)kg。联合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胎龄(32.8±0.9)周,平均体重(1.5±0.3)kg。3组早产儿在年龄、性别、胎龄及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方法:①早产儿喂养方法:经口胃管喂养,按早产儿情况持续喂养、间断喂养或折中喂养方式,出生后48 h内开始喂养,奶量1~2mL/kg,逐步增加2~3 mL/kg;出现不良症状者,可减少奶量。②静脉营养方案:肠外营养热卡占总热卡的75%~85%,糖速4-5 mg/(kg·min),并逐步提升,血糖<7 mmol/L,每2~3 d,0.5 g/kg。氨基酸初始剂量0.5~1.0g/(kg·d),逐步增加至最大剂量3.0g/(kg·d)。给予早产儿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及氯化钾注射液。治疗1周后,复查凝血功能、肝功能、血脂等。③治疗方案:3组早产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护理,并行部分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酪酸梭菌组出生6 h内,行预防口服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活菌散剂0.25g/次,2次/d,疗程4周。联合治疗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并给予早期经口菌胃管喂养母乳或配方奶。 观察指标:统计、比较3组早产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x±s)表示,t检验;计数数据用率(%)表示,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喂养治疗后不耐受情况:经治疗,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4例、酪酸梭菌组喂养不耐受10例,均明显少于联合组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早产儿体重恢复及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联合组体重恢复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3组早产儿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联合组黄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早产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胃肠动力均不完善,同时由于低水平的胃肠激素、疾病等不良因素影响,胃肠功能紊乱现象较少,在喂养时会发生呕吐、腹胀及胃储留等不良症状。在危重新生儿中,喂养不耐受较为常见,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改善,成活率也显著提升。 在临床治疗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有药物与非药物两种,而微生物制剂为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干预药物之一,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上安全性高、疗效理想。在国内的报道中,尚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文献,而国外研究中,仅有个别微生态制剂合并酸中毒的报告。 非药物治疗为早期微量喂养、母乳喂养、非营养性吮吸和母乳强化剂喂养等,各类报道对非营养性早产儿喂养均做了肯定的报道。本研究的结果显示:①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4例、酪酸梭菌组喂养不耐受10例,均明显少于联合组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组体重恢复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组黄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中,联合防治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中,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吮吸的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