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妃+孙颖
【摘要】 目的 研究免疫抑制剂在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 均实施免疫抑制剂治疗, 评价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21例患者治疗后, 显效患者13例, 有效患者7例, 无效患者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20/21)。结论 免疫抑制剂在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该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原发性小血管炎;应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68
原发性小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炎症及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类疾病, 可以是单个发生的疾病, 也可以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包括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本院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取得长足进步, 取得良好效果。为了进一步评价免疫抑制剂在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选取临床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21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为观察对象, 相关研究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21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7例, 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53.2±9.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肾脏受累19例、消化道受累13例、乏力12例、发热12例、咳嗽咳血8例、关节痛4例、皮疹4例, 其他3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诱导缓解期, 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口服泼尼松1.0 mg/(kg·d), 在治疗4~6周后逐渐减少用药量;对于重症患者(如肺大出血、急進性肾小球等), 需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 0.5~1.0 g/次。同时, 口服甲氨蝶呤, 20~25 mg/次, 1次/d;情况严重者服用环磷酰胺, 2.0 mg/(kg·d)。在维持缓解期, 患者接受吗替麦考酚酯治疗, 口服吗替麦考酚酯20~30 mg/kg, 1次/d, 最少接受6个月治疗。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用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血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 并且随访结果未发现无法现象;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血肌酐降低幅度≥50%, 肾外症状明显改善, 随访期间未见恶化病例。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例患者治疗后, 显效患者13例, 有效患者7例, 无效患者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20/21)。
3 讨论
3. 1 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基本治疗方法 原发性小血管炎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群体, 免疫抑制剂是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界对原发性小血管炎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关治疗方法逐渐丰富, 并有效满足了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 主要分为诱导期、缓解期两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治疗, 其中诱导期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进行联合干预, 通过控制急性炎症反应, 达到缓解脏器损伤、加快患者康复的目的, 而随着治疗的深入, 进入维持缓解期后, 需要采用使用不良反应较小的免疫抑制剂或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改善预后的同时, 避免疾病复发[1]。
3. 2 诱导期免疫抑制剂应用分析 现代临床通过研究发现, 细胞毒药物以及免疫制剂的应用有助于巩固诱导缓解治疗, 其效果稳定、安全性高,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早期系统性疾病主要指全身系统受累, 但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的病症,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 甲氨蝶呤联合激素在治疗早期系统性血管炎中发挥作用, 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并延缓疾病复发时间[2];同时从不良反应来看, 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比例较低, 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问题。因此可以判断, 激素联合甲氨蝶呤诱导缓解方案在治疗非致命性疾病并且肾功能正常、接近正常者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有无应用禁忌证的优势, 能满足多数患者的治疗要求, 但在应用中必须要考虑该治疗方法的复发问题。
全身活动性疾病也是原发性小血管炎常见的病症之一, 主要指存在于全身多系统受累、患者重要器官功能受损的问题。对于此类患者, 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是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方法[3]。早在上世纪80年代, 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就已经被应用到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 实践结果证明, 在实施该治疗方法后, 90%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 其中超过70%的患者能做到完全缓解。因此可以认为, 对于症状严重的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 实施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严格根据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与肾功能变化情况, 对其实施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案。在治疗初期, 所选择的口服药物剂量为1.0~3.0 mg/(kg·d), 分2次服用, 之后随着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可以适度提高药物用量, 并恢复至正常标准[4]。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口服环磷酰胺在短时间内会产生较多的累积量, 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包括感染、骨髓抑制等。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中, 需要针对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才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3. 3 维持缓解期的免疫治疗方法 维持缓解期的关键, 就是要缓解患者病症发展, 并逐渐改善患者机能, 加快患者康复, 因此在维持缓解期免疫治疗中, 需要使用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属于一种典型的免疫抑制剂, 主要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途径中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 选择性的抑制T与B淋巴细胞增生, 最终控制患者体内的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 控制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合成, 最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限制炎症反应情况。从药理分析来看, 吗替麦考酚酯对亢进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具有良好的调价功能。从相关研究来看, 临床上已经有成功治疗的活动性, 认为该药物在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发挥作用, 并且与传统药物相比, 吗替麦考酚酯具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优点, 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于峰等[5]在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问题的研究中, 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分析了吗替麦考酚酯在维持缓解期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从其研究结果来看, 不同学者在使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 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并且复发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他认为, 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①相关学者在研究中, 所使用的激素时间长短存在差异, 导致治疗结果不同;②复发患者多为WG患者。但总体而言, 吗替麦考酚酯在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的临床效果依然值得肯定。也有研究认为, 由于吗替麦考酚酯是治疗血管炎的基本药物, 当肾小球出现大量新月体后, 激素的治疗效果往往会达不到预期, 最终影响预后, 因此必须要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 进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管炎性病变情况, 达到缩短病程、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6, 7]。
3. 4 研究结果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在对本组21例患者实施免疫抑制剂治疗后, 显效患者13例, 有效患者7例, 无效患者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20/21)。本次治疗结果达到预期水平, 仅1例患者出现治疗无效的现象, 其余患者在治疗后, 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免疫抑制剂在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疗效稳定, 安全性高, 不仅能在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也能延缓疾病复发时间, 成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证预后的重要手段, 应该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凯歌, 邹晶, 谭芬, 等. 肺脏受累的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43例临床分析.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4, 7(6):24-27.
[2] 王缨, 胡贵荣, 汪国平, 等. 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51例预后分析.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6):57-60.
[3] 魏日胞. 新型免疫抑制剂在肾脏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5):247-251.
[4] 尹黎, 钟玲.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0):1286-1288.
[5] 于峰, 陈旻, 赵明辉. 免疫抑制剂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5):331-334.
[6] 董立新, 郭义娟, 胡素芹. 丙硫氧嘧啶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7例临床分析. 世界临床药物, 2011, 32(2):106-109.
[7] 徐丽斌, 刘国平. 16例原发性小血管炎的临床与肾脏受累病理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 7(10):599-600.
[收稿日期:2017-02-17]